烯烴原料逐步多元化 油價影響有望弱化
我國《烯烴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乙烯產能要達到2700萬噸、丙烯產能達到2400萬噸的發展目標。而要實現乙烯產能的發展目標,按蒸汽裂解測算,需要化工輕油約8100萬噸。目前,我國乙烯原料以石腦油為主,約占65%;加氫尾油及輕柴油約占16%;輕烴不足10%。為緩解烯烴原料不足,《規劃》提出了烯烴原料多元化率達到20%的目標,即通過鼓勵進口凝析油、輕烴、適度發展煤制烯烴,充分發揮煉化一體化優勢,最大限度利用煉廠副產品生產烯烴產品等多種途徑保障烯烴資源供給。
然而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單邊大幅下挫,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甚至出現了“斷崖式”下跌。油價下跌對烯烴產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與傳統的石油基路線相比,去年國內煤制烯烴企業的日子過的怎樣?低油價下,煤制烯烴、甲醇制烯烴等相關行業又該如何發展?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油頭路線競爭力提高
目前,世界98%的乙烯來源于蒸汽裂解。在國外,蒸汽裂解制烯烴的原料主要為乙烷、丙烷及液化石油氣(LPG)和石腦油,而我國乙烯生產裂解原料結構偏重,以石腦油為主,輕柴油、加氫尾油仍占較大比例。從丙烯生產工藝的變化趨勢看,乙烯裂解聯產丙烯及煉油裝置生產丙烯仍是主要工藝,但煤制丙烯、丙烷脫氫(PDH)等產能所占比例在不斷加大。
去年下半年以來,不斷下跌的國際油價導致國內石化市場行情走低,特別是靠近產業鏈上游的基礎化工原料價格跌幅較大。其中,乙烯、丙烯、純苯、對二甲苯等產品價格在油價下跌后1個月內就跟隨下滑,全年跌幅普遍超過30%,但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下游化工產品由于傳導路徑較長,其價格多從去年9、10月份后才開始下跌。其中,PTA、聚酯、滌綸長絲、順丁橡膠等產能過剩較重的產品價格跌幅較大,而丁腈橡膠等供需相對平衡或相對短缺的產品具有一定的抗跌性,價格跌幅不足10%。
“國際油價下跌后,盡管國內有些化工產品的價格也在跌,但像芳烴、塑料和化纖等產品的價格跌幅卻只有10%~20%,遠低于原油40%的下跌幅度。”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咨詢中心副主任曹建軍告訴記者,基于對2015年原料及產品價格的判斷,按照各路線最終產品均為聚乙烯和聚丙烯考慮,預計隨著2015年國際油價下跌,國內MTO(甲醇制烯烴)和CTO(煤制烯烴)項目將出現虧損,PDH競爭力也在下降,而傳統的石腦油裂解制烯烴項目的競爭力將有所提高。
據記者了解,今年一季度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14年財報顯示,去年下半年,由于國內化工產品原料價格下降幅度大于化工產品價格下降幅度,該公司化工板塊毛利有所改善。公司全年乙烯產量達1070萬噸,比上年增長7.2%;全年化工產品經營總量6079萬噸,比上年增長4.4%。此外,據中國石化統計,2014年國內合成樹脂和合成纖維表觀消費量同比分別增長8.7%和7.0%,合成橡膠表觀消費量比上年下降1.9%,國內乙烯當量表觀消費量比上年增長4.9%。
與石油制烯烴相比,2015年國內新增LLDPE產能達180萬噸,且全部為煤基產能。其中包括浙江興興新能源一期30萬噸、青海大美煤炭30萬噸、陜西神華神木30萬噸、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一期30萬噸、久泰能源內蒙古公司二期25萬噸、中安聯合煤化一期35萬噸等項目。在國際油價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如此多的項目密集開工,企業生產的經濟性能得到保證嗎?
針對這一問題,美國CB&I Lummus公司高級工程師王建國表示,低油價主要帶來成本和價格,即經濟性方面的變化,通過競爭使石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盡管2015年大幅投放的煤制烯烴產能可能會對傳統的石油制烯烴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與原油相比,國內煤炭價格變化不大,煤制烯烴企業的優勢正在減弱,作為競爭力較強的煤化工項目,如果煤制烯烴都無法盈利,其他煤化工項目盈利就更難了。
原料多元化弱化油價影響
盡管不斷下挫的油價給國內煤化工企業帶來了不少的困難。但也有不少專家認為,隨著烯烴原料多元化的發展,油價對下游烯烴產品價格的影響正在弱化。
王建國告訴記者,與傳統的石化路線相比,煤經甲醇再到烯烴這三個環節中,產品增值最快的部分是在甲醇部分,因此MTO的成本受到原料甲醇的影響較大,相對來說,CTO的成本相對穩定。而PDH技術的可行性已經在全球多個運營的項目上得到了證實,該項目的經濟性主要取決于原料丙烷與產品丙烯的差價。
作為僅次于乙烯的重要石化基本原料,從傳統的石腦油裂解乙烯副產丙烯,到煤制丙烯以及近幾年涌現的PDH技術,國內丙烯生產工藝不斷豐富優化。以進口丙烷為原料,生產丙烯及下游產業已成為我國沿海地區許多化工企業的選擇。
對此,東方證券化工行業分析師趙辰表示,去年12月底至今年一季度,國內丙烯價格已經累計上漲超過35%。而與去年9月份的高位價格相比,國內丙烯價格也只下跌了20%左右,遠遠小于同期油價跌幅,其與原料丙烷的價差一度達到3000元/噸左右。因此,丙烷脫氫行業成為低油價下為數不多的一個投資看點。
據了解,隨著中東LPG產量、美國頁巖氣產量的快速發展,全球乙烷、LPG等輕烴原料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目前中東地區約1/5丙烯以丙烷為原料,而其丙烷價格基于固定的天然氣價格制定,受國際油價影響較小。
自從油價大幅下跌以來,國內煤化工企業的生產狀況一直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前不久中國神華披露的2014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下屬包頭煤化工公司聚乙烯、聚丙烯總產量達到52.5萬噸,實現聚乙烯銷量26.55萬噸,增長1.2 %,銷售價格8871.8元/噸,增長0.4%;聚丙烯銷量26.81萬噸,增長0.1%,銷售價格8628.9元/噸,增長1.3% 。此外,2014年該公司銷售總額增長0.15%,毛利率僅下降 0.5%,表明該公司煤制烯烴項目沒有受到較大的影響。
對此,曹建軍解釋道:“預計煤制烯烴路線虧損講的是行業的整體情況,這個結論是根據數據測算得出的,但實際生產中每一個企業都面臨著不同的情況,因此會有一定的差異性。比如,神華包頭煤制烯烴公司的煤資源有可靠的保障,且離坑口很近,這有利于減少企業的原料成本和運輸成本。盡管油價出現大幅下跌,但只要能夠彌補流動成本,已經開起來的煤制烯烴項目是不會輕易停的,這些項目是要發揮作用的。”
此外,我國甲醇制烯烴企業發展迅猛。截至2014年,我國已經投產的甲醇制烯烴年產能已達468萬噸。而在2014年新增的200萬噸產能中,除山東玉皇、山東壽光兩家企業外,其余項目都在西北地區。
“國內一些化工園區沒有煉油乙烯一體化裝置,其所需的烯烴必須依賴外購,短途運輸尚還可以通過管道,但中長距離的運輸將大幅增加生產成本。而國內沿海化工園區大多臨近港口,擁有完善的液體化學品碼頭與倉儲設施,通過進口甲醇建設相應的烯烴生產裝置,對于缺乏上游原油資源的化工企業來說,可以實現原料的多元化。而西部地區依托煤炭資源豐富的優勢,適當發展甲醇制烯烴產業也可以優化當地產業結構。”曹建軍表示。
找到自身優勢是關鍵
盡管盈利狀況出現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低油價下的石油化工企業并非可高枕無憂。一方面,中東、印度等地區都在規劃大型石化項目,國內石化企業面臨的競爭十分激烈;另一方面,未來國際油價不可能維持長期走低的局面。
據了解,低油價下,中東地區發展煉油有望成為大概率事件,目前部分中東國家提出雄心勃勃的煉油翻番計劃,由單一的資源出口轉向下游加工,預計2030年中東煉油能力將從2013年的3.8億噸增加至6億噸左右。
2013年印度煉油能力達2.2億噸,較2000年增加約1億噸,成品油產量1.5億噸,較2000年增加9000萬噸。預計未來印度的產能將繼續增加,其煉油產業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裝置大型化。而除了上述地區以外,日本、韓國等國家也紛紛瞄準了中國市場。
在采訪中,多位專家預計,2016年國際油價將維持在60~80美元/桶。盡管油價持續下滑,石油制烯烴企業優勢凸顯,但長期看,油價將會穩定在某一數據層面,向下的動力會逐漸減弱。
2014年,受國內外經濟疲軟影響,國內主要石化產品的消費增速都不同程度上出現了下滑,乙烯當量消費增速較上年下降約1.4個百分點。而在國內消費放緩的同時,人們對產品專用化以及精細化率的要求卻逐年提高。以聚乙烯和聚丙烯為例,2014年,兩者專用料占總消費量的比例約為52%,比2011年大幅提高14個百分點。對此,不少專家建議石化企業繼續通過深化煉化一體化,提高產品質量。
“未來國內煉油、乙烯、芳烴等產品仍有需求增量和發展空間,盡管煤化工建設放緩,但已有產能仍會發揮一定的作用。面對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石化企業可以通過煉化一體化的策略縮短低價值原料向高價值產品轉化的距離,實現經濟價值的最大化。”曹建軍如是說。
“有的企業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有的企業專門研制特殊牌號的產品,還有的企業通過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同樣做煤制烯烴,為什么有的企業能賺錢,有的企業卻賠得一塌糊涂?成功企業的一個共同點在于準確找到了自身的優勢。”王建國表示,國內很多已經上馬的煤化工項目在進行成本計算時,往往以坑口煤的市場價為準,但由于國內煤炭運輸成本較高,終端價格往往會比坑口價翻倍,為此要給生產成本留有一定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