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商議氫能發展渴求成熟商業模式
更新日期:2024-12-16 來源:中化新網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在日前舉行的2024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石化龍頭企業及氫能產業鏈中堅力量代表共同為推進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發聲。他們一致認同:現階段,制約氫能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在于如何降低全鏈條成本,進一步擴大氫能市場,以構建持續、穩定、健康的產業生態。在此之中,建立成熟的商業模式尤為重要。
數據顯示,我國現已初步掌握制備、儲運、加氫等主要技術和工藝。截至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已突破10萬噸/年,規劃和在建產能將近800萬噸/年。企業代表普遍反饋,目前能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氫能項目還不多,除了傳統用氫領域外,氫能產業總體還處于發展初期。
“氫能應用尚處于商業導入期。”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衛勝一語中的。他認為,從近期發展來看,氫能主要作為煉油、合成氨、合成甲醇的原料,間歇性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難以與煉化生產裝置安穩長滿優的要求相匹配,而利用穩定網電制氫存在成本太高以及“綠氫不綠”的爭議。從長遠發展來看,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技術、經濟、發展模式不成熟等難題,都需要持續探索攻克。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氫能應用現代產業鏈“鏈長”單位,該公司高級副總裁喻寶才著重強調了控制成本對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氫能儲存、運輸成本是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未來,行業要以此為突破點,進一步探索氫能產業的發展規律,并尋求破解之道”喻寶才如是說。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圍繞氫能儲存、運輸,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開展了多項嘗試。目前,該公司已突破中高鋼級管道氫能輸送技術難題,構建了新型能源輸送體系,為氫能發展降本增效提供支撐。
另有石化企業代表向記者反饋,隨著清潔低碳氫規模化應用的深入推進,經濟性問題、應用場景問題、缺乏成熟工程應用解決方案等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提出,石化企業要打開思路,好的發展經驗不僅限于綠氫示范案例。比如山東臨沂將工業副產氫運用到交通,投放了18噸氫燃料電池商用車80臺,其運輸成本明顯降低。“雖然現在使用的是灰氫,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發展邏輯形成后,綠氫逐步替代灰氫指日可待。”凌文提出探索商業模式的可借鑒經驗,要將氫能的能源和原料雙重屬性融合發展,高端化學品和新材料消納成本的優化空間相對較大,氫能的附加值將有望進一步提高。
凌文還提出,建設大型綠氫基地,系統規劃綠氫管網及運輸系統,不斷拓展和延伸產業鏈,是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