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是未來鈦白粉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更新日期:2024-10-29 來源:中化新網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鈦白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分中心主任畢勝在2024全國鈦白粉行業年會作主旨報告時指出,大型企業要引領行業自律自強,高質量是我國鈦白粉行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品質品牌才是真正的強國之路
畢勝介紹說,中國的鈦白粉產業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但高速發展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也就是三套產能各為1.5萬噸/年的硫酸法裝置(中核404總廠鈦白分廠、重慶渝鈦白粉公司和濟南裕興化工總廠)建成投產以后,對行業的發展起到明顯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畢勝指出,中國的鈦白粉產能自2009年起已高居全球第一,未來也不可能被超越,但世界第一并不等于世界最強。現在,行業的狀況是體量龐大,但質量不強。
首先是市場上缺少響當當的產品品牌和知名度。20世紀90年代末期,通過不同途徑引進的四套鈦白粉裝置(包括氯化法1套),雖然與當時國際高水平相比還不算先進,但建成以后,仍然誕生了風靡國內市場的名牌產品牌號,即:404的R-215;渝鈦白的R-244;濟南裕興的R-818;錦州鐵合金的CR-501。
但是這些年來,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除了擴產,在品牌建設方面沒有做出了多少有成效的文章。雖然通過這些年不斷的技術進步,產品的應用領域已實現全覆蓋,品質和應用性能也在不斷改善,但是品牌效應并未起到根本性的變化。與國際大公司相比,無論是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或在品質上都還存在差距。這是國內每年必須進口數量不菲的國際大公司高端產品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在國內市場上,大型企業的產品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那只是相對于以往或中、小、微企業而言,而且其大都也只能應用于中端至中高端領域。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出口的鈦白粉產品對終端用戶來說,也基本如此。
畢勝說,生產強國不僅是指規模和體量,質量才是真正的內涵。在如今開放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年代,高質量才是未來發展的主旋律,畢勝強調,這主要是指產品的品質和品牌,單靠價格戰打市場的內卷式的傳統理念走不了多遠。
需要大型企業引領行業自律自強
在今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到,在經濟發展中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畢勝指出,近20年來,世界上鈦白粉工業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生產商越來越少,單個生產商的規模越來越大,產能集中度越來越高;二是生產商的細分牌號越來越少,新一代多功能型產品取而代之;三是生產工藝向氯化法轉移。
目前,除中國以外,世界上的鈦白粉廠商只有10余個,工廠數15—16座,綜合產能330萬-340萬噸/年。科慕(美國,Chemours)、特諾(美國,Tronox)、泛能拓(美國,Venator)、康諾斯(德國,Kronos)和石原產業 (日本,ISK)是其中的前5名,綜合產能占比達到90%。
與國際上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到2024年,中國具有正常生產條件的全流程型鈦白粉企業共有40余家,工廠總數60余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相當明顯。
現今的經濟環境雖然不甚理想,外圍形勢也不是太友好,面臨多方面的反傾銷出口稅率壓力,鈦白粉生產商的日子已不比前些年好過,但當前至少還能夠生存。
畢勝指出,這種情況下,行業如何自律?如何防止“內卷式”競爭?是擺在鈦白粉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當前中國鈦白粉的產業結構,多達數十家大、中、小、微企業共同打天下的局面無助于行業長遠健康發展;規模和體量并非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主要目標應該是產品品質和品牌建設,提高發展質量;盡早推出能與國際大公司的新一代多功能型產品:如:R-706(科慕)、CR-828(特諾)、R-980(ISK)類性能相接近、繼而能全面抗衡的市場名牌等等才是根本。
畢勝指出,而這些目標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很難實現,可能都需要大型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在行業結構性改革、行業自律、做大更要做強方面起到引領、擔當和推動作用。
必須關注經營環境產業政策
談及市場環境,畢勝指出,近年來,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支柱產業如鋼鐵、水泥、建筑、房地產等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鈦白粉是一種多用途的原材料,同樣受到了波及。由于產能持續增加,開工率逐年下降,全行業已經從2017年的最高峰90%一路下行到2023年的80%。今年鈦白粉市場形勢總體上還不如去年,供過于求的趨勢越發明顯。
今年1-8月的進出口數字雖然都在增長,但更要關注高端產品進口額的大幅增加,1-8月,鈦白粉累計進口量為6.3萬噸,同比增長27.8%;而累計出口量為129萬噸,同比只增16.5%。這就表明,以汽車、高鐵、航空為代表的交通等領域,仍然在快速發展,這些領域所用的鈦白粉恰是高端產品,國產品還替代不了。由于多國對中國采取反傾銷政策,未來出口形勢頗為嚴峻。
雖然市場容量在增長,但產能和產量的增速超過市場的需求,庫存必然增加,此時廠商一般可能通過限產、非例行的停產或檢修等方式壓低產量。實際上這不是一件好事,而是被迫的無奈之舉,其結果是企業的成本增加,利潤縮減。估計今年后期及未來1-2年行業形勢的走向仍然不容樂觀。
產業政策方面,畢勝介紹說,新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已于今年2月1日頒布實施,其中對鈦白粉行業有實際重要影響的就是將氯化法鈦白粉從鼓勵類中剔除,這對行業是一個明顯的警示。自2005年起,國家制定產業政策中一直將氯化法列為鼓勵類,但20年后,反而取消了此政策。分析其原因,至少有兩個:氯化法是鈦白粉生產工藝的一種,而鈦白粉產能和產量總體供過于求;現今氯化法的技術水平不高。
中國氯化法鈦白粉產業幾乎與硫酸法同期起步,但是后來未能同步發展,過程甚至有天壤之別。直到2021年,氯化法的產量占鈦白粉總產量之比還不到10%;2022年才達到12.7%;2023年的產量達到69.2萬噸,占比達到16.6%。2024年,氯化法的總產能首次突破100萬噸/年,達到105萬噸/年,產量占比有望進一步提高。
畢勝認為,當前對氯化法的關注點并非單純是規模擴張,主要還是要看技術的先進性(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其次是原料。國內現今5家氯化法企業的產品品質大同小異,并無本質區別,都與進口產品有差異。所以生產技術和產品性能,主要是分散性、光澤、遮蓋力、耐候性等應用性能的進一步提升,拉近或接近于國際先進水平,則是共同的目標,但這是要通過時間才能驗證的。
畢勝強調,未來中國氯化法鈦白粉行業發展的關鍵,生產技術的先進性和原料渠道是毋庸置疑的。否則,以現階段技術水平繼續擴張產能,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了。這也可能理解為產業政策變化的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