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紡織品協議應該成為解決其他貿易爭端的范例
更新日期:2005-9-13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9月8日,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廈門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剛剛結束的中歐關于紡織品滯港問題的磋商中,雙方充分認識到中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重要性,最后達成的結果是公平合理且各方都能接受的。
薄熙來說,目前滯港的輸歐紡織品,絕大多數都是歐盟的進口商、零售商已經付過款的。滯港卡關的損失主要是由歐盟的進口商、零售商來承擔。但是作為負責任的貿易大國,在處理紡織品滯港問題上,中國并沒有袖手旁觀。雙方經過認真磋商達成了協議,使滯港紡織品得以順利放行。這說明,雙方在處理經貿問題時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好的機制,這也得到中歐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薄熙來認為,只要秉承互諒互讓、真誠合作的精神,中歐兩大貿易伙伴就可以擁有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共同享有做大的蛋糕。目前,中國正處在加入WTO的后過渡期,中國與歐盟以及其他貿易伙伴的關系還處在一個磨合的階段,中歐關于紡織品的兩次磨合是成功的。今后,如果各貿易伙伴之間都能理智地、公平地處理問題,相信中國和其他貿易伙伴的經貿合作都會有令人欣慰的前景。他希望中歐紡織品“握手言和”能夠成為合理解決其他貿易爭端時可以借鑒的范例。
薄熙來指出,中國的紡織企業有很強的生產能力,且熟悉國際市場以及貿易規則。這次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解決,給我國紡織企業的出口增長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他表示,今年1月1日,紡織品貿易實現了全球一體化,使全球紡織品貿易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中國作為紡織品大國,成了紡織品貿易的主角,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對此,不少國家感到緊張和憂慮,擔心中國紡織品影響它們國內的就業,這是近期紡織品貿易摩擦增多的根本原因。
薄熙來認為,歐美是我國紡織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在這兩大市場上,不僅有歐美生產企業的利益,也有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一些發展中國家每年的創匯主要是通過紡織品貿易來實現的。
在發展貿易的過程中,我們的企業通過自由競爭而占有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是令人鼓舞的,但也要循序漸進,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等一些老朋友的實際利益。所以在談判中,要合情合理地顧及有關方面的利益,這樣做,正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應有的責任意識和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