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
更新日期:2005-9-8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今年以來,全國上下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經濟運行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總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5%。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財政收入繼續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幅達到19.1%。投資過快增長勢頭繼續得到抑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4%,增幅同比回落3.2個百分點。消費需求增長加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加快1.8個百分點。外貿進口和出口雙雙超過3000億美元,利用外資保持較高水平。價格漲幅趨緩,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3%,漲幅回落1.3個百分點。隨著供給能力的提高和不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控制,煤電油運緊張狀況比去年有所緩解。
——結構調整:邁出新的步伐。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出臺早、力度大、落實好,全年可減輕農民農業稅負擔210億元,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夏糧種植面積扭轉了連續7年下降的局面,產量比大豐收的去年又增加512萬噸,早稻可望再獲好收成。種植業品種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和超級稻等優良品種加快推廣,一批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點項目啟動。在宏觀調控引導和市場機制調節的共同作用下,工業結構加快調整,鋼鐵、有色等產業集中度提高,一批高新技術產品產量成倍增加,企業兼并重組力度加大,落后生產能力淘汰步伐加快,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遏制。投資結構進一步調整,農林牧漁、涉農產品加工、設備制造、運輸等行業投資增幅擴大。特別是,針對房地產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加強市場引導和調控,使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地方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上半年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1%,漲幅比一季度回落2.4個百分點。
——協調發展:出現積極態勢。今年各級政府對社會事業領域特別是農村衛生、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進一步增加。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進展順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國家啟動了在兩年內解決2120萬農民飲水安全問題的應急工程建設。“兩免一補”資助目標基本完成,中央免費教科書資助的貧困學生擴大到3000萬人。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推進建立新型農村市場流通網絡。從區域經濟發展看,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取得新進展,中部各省也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東部地區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一些資源加工和制造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加快轉移。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全社會更加重視土地、淡水、能源、資源等的節約使用和集約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在一些地方和企業取得初步成效。
——體制改革:力度明顯加大。國務院對今年的體制改革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一些多年醞釀的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進展。國有企業股份制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鐵路和郵政體制改革開始啟動。針對農村稅費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開展了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出臺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和配套措施,發布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指導意見,鐵路建設和運輸等領域向非公有資本開放。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股權分置試點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理順資源價格,啟動煤電價格聯動機制,水價改革順利推進。
——人民生活:繼續得到改善。廣大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居民收入增長加快,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9.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增速同比分別加快0.8個和1.6個百分點。就業再就業工作繼續加強,各地廣泛開展了“再就業援助月”和旨在幫助農民工就業的“春風行動”,改善城鎮就業服務,加強農民工培訓,提供適合農民工的崗位400多萬個。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59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66%;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8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66萬人。勞動者權益得到更好保護,各地陸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有近2200萬城市居民和500多萬農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上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正確決策的結果;是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深入人心,宏觀調控成效進一步顯現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部署,更加注重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更加注重深化改革的結果;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努力的結果。實踐證明,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措施是必要的、及時的。這不僅有利于全面完成“十五”計劃,而且為“十一五”期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績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但形勢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看到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關注的情況和問題,特別是在總量調控取得積極成效的情況下,一些結構性問題日益顯露。主要是,糧食價格趨降、農資價格上漲和自然災害偏重,給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帶來不利影響。投資規模依然偏大,4、5、6月份投資增幅逐月攀升,上半年新開工項目達8萬多個,其中僅6月份就新開工2.4萬個。投資結構仍不合理,在一些行業投資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抑制的同時,另外一些領域又出現了新的無序建設。房地產市場秩序混亂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貿易不平衡和貿易摩擦的問題比較突出,部分高耗能產品出口增勢依然較猛。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回落,企業效益出現明顯分化,煤炭、石油、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等采掘業利潤大幅增長,而建材、電力、機械、電子行業利潤下降較多。金融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農村和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仍比較突出。煤電油運總體形勢仍然偏緊。
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國內外經濟和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基礎脆弱的狀況尚未改變,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現行的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在一些地方沒有得到很好落實,企業內控機制仍不健全,導致盲目投資和粗放增長的體制性機制性因素還沒有消除。企業利潤增幅回落既有能源、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也有從前兩年超常增長的狀況合理合歸的必然因素,但從深層次的原因看,這是許多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低端產品比重較大,難以適應成本上升和市場需求變化的結果,更是前一階段一些行業盲目投資造成產能明顯過剩、市場過度競爭的必然后果。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實質上是反映出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轉變滯后、體制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下半年,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總體上仍處于較快增長期,城鎮化、工業化和市場化的進程繼續推進,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仍然較強。世界經濟仍將保持適度增長,經濟發展的外需動力也不會有大的減弱。另一方面,只要我們堅持貫徹中央確定的各項方針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投資需求過快增長等不健康、不穩定因素也不會出現大的反彈。國民經濟能夠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關鍵是必須抓住宏觀調控取得積極成效的有利時機,切實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利用市場約束和資源約束增強的“倒逼機制”,加快推進結構調整,著力轉變增長方式,更好地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促進協調發展,努力實現全年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為“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