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油價為何屢破紀錄?
更新日期:2005-7-12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對于油價的瘋狂上漲,目前社會各界普遍認為有三個因素:需求拉動、地緣政治和炒家炒作。徐錠明是這一論斷的支持者,國內許多專家也比較認同這一結論。
但是,邁克爾·史密斯認同需求的拉動作用和政治因素,卻不認同有炒家在炒作,他在接受記者提問時否認了這一論斷。同時他堅持認為,目前的高油價與世界石油備用產能的緊張密不可分。他分析,石油價格上升是應對于石油備用產能的緊張,事實上,能源資源并不緊張,但是新的生產能力需要時間才能得到開發,消費者只能慢慢適應更高的價格。
幾乎沒有人否認,原油價格漲落與原油的生產量息息相關。但是,劉濤分析認為,這一輪油價上漲并不是因為原油供給不足,相反,國際市場上的原油供應這段時間非常充足。國際能源機構去年10月份的報告顯示,全球石油供應大概是每天8400萬桶,需求是8240萬桶,也就是說,其實原油每天供大于需160萬桶。
既然供應充足,國際油價為什么還會屢屢刷新紀錄呢?劉認為,許多偶然因素決定了國際市場油價不可能平穩,因為它現在是“驚弓之鳥”,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油價的大幅波動。例如,產油大國接連出現的一些問題,像伊拉克局勢動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油價上揚。
據CNN報道,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主席阿爾薩巴赫也認為,一直居高不下的油價,與“充足”的石油供給現狀十分不符。阿爾薩巴赫表示,現在全球原油儲備很充足,庫存繼續上升,超過五年平均水平,但“投機者在大賭油價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資石油,從而推動了油價上升。
游資炒作使油價仍將高位振蕩
劉濤分析,近幾年來持續上升的油價,和1973年、1979年石油危機的油價上漲相比,油價形成機制不同。在1973年和1979年的油價上漲中,推動油價上漲的主導因素是地緣政治,地緣政治不穩定形成的石油供應減少和不穩定的石油供應預期,推動了油價暴漲。但是,目前的油價上漲,不但面臨著石油生產能力接近極限這種供求均衡無法回避的現實,而且,大量游資流入以石油期貨為主體的投資市場,惡炒地緣政治不穩定形成的石油供應能力波動預期,推高或打壓油價。
劉濤進而分析,考察游資炒作油價的機制可以發現,石油作為現代世界能源消費的主體,國際游資在大規模流入、炒作時,往往在三個必備的約束條件中大做文章:其一,主要石油生產國和主要石油消費國存在國別差異,一國的能源或油價政策難以完全左右油價走勢;其二,石油的生產能力接近石油供求均衡的極限,石油產量的微弱波動或某些國家石油(能源)政策調整,即能形成油價的波動;其三,主要石油生產和貿易出口國的國內政局或地緣政治十分不穩定,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貿易出口量極易受此影響。
當前,國際游資大規模進入、炒作石油投資工具的上述三個條件同時具備,并且,由于石油是當前世界消費量最大的經濟資源,年需求量近40億噸,市場規模巨大,能夠容納巨量的資金進出。近兩年,尤其是2004年以來,國際油價在供給和需求基本平衡的情況下,連創新高,與游資的興風作浪有密切關系。
劉濤認為,目前油價向下調整所需要的相關條件仍不具備,因為,兩個最大的產油中心中東和里海周邊地緣政治變數依然;亞太地區石油需求增長仍然強勁;同時,隨著英國進入石油凈進口國的行列,石油供給結構正在面臨調整;另外,作為美國后院的南美產油國,發生工潮和政局動蕩影響石油產量的風險也存在。
在這種形勢下,游資不會放棄這些影響油價預期、惡炒油價爆賺其利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前各石油消費大國都在角逐中東和里海周邊石油資源的取得通道,其斗爭演繹中也蘊藏著游資爆炒油價的獲利機會。因此,國際油價仍將維持高位、大幅振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