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中國電荒危機:紅燈頻閃不寒而栗的背后
更新日期:2005-6-10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1~4月份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6493億千瓦時,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5.5%,工業用電仍然是拉動電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其中鋼鐵、水泥、建材、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的用電量增長仍然在20%以上。
煤電成為電力供應的“瓶頸”。按電力部門的預計,今年新增裝機容量可達5000萬千瓦以上,增加發電用煤需求約1億噸。
總量缺口確實存在,而煤電兩行業間的價格博弈更阻礙煤電的長期、穩定的供應。在2004年全國煤炭訂貨會上,占全國煤炭訂貨總量50%以上的電煤價格雙方始終相持不下,整個電煤采購計劃無法落實,雙方彼此完成了部分購銷合同的簽約。
煤炭運輸制約火電燃料矛盾凸現。前兩年煤炭運輸瓶頸制約使火電的燃料供給矛盾在今年變得更加突出。據統計,這兩年煤炭直達列車運行線不斷建設,每年平均增加30條線,運量同比每年增加都在18%左右。盡管這樣,卻仍不能及時運抵。
對影響2005年整個電力市場的因素,多數學者、專家認為有3個方面: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抑制部分行業過快發展的實際效果;電價調整政策對電力需求的調節效果;需求管理仍是緩解矛盾的重要手段,但需要更有效的市場措施來推動工作。而更需要指出的是:“市場煤”與“定價電”間的矛盾是中國電荒原因的根本所在。電力市場在壟斷下是無法正確反映市場需求的。而打破壟斷,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電力市場,成為了近年中國電力行業改革的主旋律。
今年年初,國家電監會做出部署,推進區域電力市場建設,推動電價形成機制改革,擴大用戶直購電試點,積極培育競爭性購電主體。而主要內容是為東北電力市場適時轉入正式運行、華東電力市場由模擬運行適時轉入試運行、南方和華中電力市場開展模擬運行,并推進西北、華北電力市場建設。有專家曾尖銳地指出,電力市場化推進與接連不斷的電荒是一對難解的矛盾。
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理順電價機制,而改革后的電價體系劃分為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中段銷售電價。這其中存在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在發電環節引入競爭機制,讓現有的五大電力公司實施競價上網。
對競價上網,現在我們尚不能回避一個電荒的現實。因為在發電量不充裕的情況下,我們“競價”又從何展開?在電力市場化剛起步的華東電網,去年的電力負荷缺口在1800萬千瓦以上,占全國缺口3000萬千瓦的60%。而年初至今,華東電網拉閘限電65億千瓦時,已遠遠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拉限電量。
電荒已給中國電力市場改革造成阻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對這樣一個格局,國家電監會主要負責人多次表示,市場化改革決不能因為電力供需緊張而停滯不前,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分步分階段去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