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評論· 能源緊張的背后
更新日期:2003-12-26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即將過去的一年,我國宏觀經濟一片向好,但也夾雜著一個極不和諧的音符--能源緊張問題。
從年初出現征兆,到夏天南方19個省市開始拉閘限電,能源緊張的問題一直延伸至年底,12月仍有13個電網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在出現電荒的同時,煤炭、油類同樣告急。鋼材、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價格也一路猛漲,由此帶來原材料進口也迅猛增長。
原因何在?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一輪的重化工業化階段,對重化工業投資的高速增長,導致了對能源和基礎原材料的需求超速增長,進而導致供應不足,價格上漲。當然,也有分析人士持不同意見。北京安邦咨詢公司的分析師關鵬就認為,能源緊張的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即資源配置的結構失衡。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現在新建的重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而這里與富饒遼闊的中西部相比,資源顯然貧乏。以鋼鐵業為例,2002年,沿海地區集中了中國67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中的29家,集中了中國47.7%的粗鋼產量和42.3%的鋼材產量。2003年以來,沿海地帶新建擴建鋼鐵項目估計將超過1.5億噸。
反過來講,如果直接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如上海、浙江等地建立電廠,對于北部的煤炭資源、西南部豐富的水利資源又將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原材料價格上漲,但尚沒有出現短缺,是因為國內的供應缺口可以通過進口來緩解。而電力卻無法進口,因此電荒問題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要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努力緩解煤電油運的瓶頸制約。要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增加煤炭、電力供應,加強科學調度。分析人士提出,目前的情況下,在東部優先發展集約性強、附加值比較高的產品,將有助于緩解當前資源配置失衡的狀況。一味地建廠、擴張勢必會使能源供應緊上加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