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專家看兩會:推動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
日期:2019-3-21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今年全國兩會,推動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成為熱議話題。記者就此采訪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忠海。
記者: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有何意義?
劉志彪:科研創新是“燒錢”的過程,把財富變成知識;產業創新是“賺錢”的過程,將知識再變成財富。過去我們對產業鏈、創新鏈不注意區分,把企業家、科學家混為一談,要求科學家搞企業,帶來不少問題,甚至導致“兩鏈”脫節。“雙向融合”,就是要協調企業家和科學家的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爭取把科技變成財富,把燒錢、掙錢的過程結合起來,讓這個環閉合發展,實現正常循環。
李忠海: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強調的是兩者形成“化學反應”,實現科技創新的商業化和產業鏈的高附加值。這不但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必要途徑。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有利于推動江蘇從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升級,進一步發揮制造強省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記者: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目前存在哪些短板?
劉志彪:科研創新與產業創新結合得不好,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科技市場中介和科技服務業不發達;二是資本市場難以發揮誘導和支撐科技創新的功能。科學家、企業家之間需要一座橋梁,把科學家的知識轉化為產業,同時為企業家找到合適的科學技術項目。啟動科創板,實行注冊制,就是通過資本市場的盈利性引導,把好的科研項目引導到資本市場上市,通過上市資金支持產業創新,為雙向融合提供條件。
李忠海:長期以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相對滯后,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相對薄弱,成為阻礙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的短板。同時,科研創新行為的高度不確定性,制約資本投入科研創新的意愿。江蘇消費品工業發展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全省消費經濟發展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記者:江蘇在推動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方面有什么優勢?應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李忠海:江蘇是制造業強省,也是排名居前的科創大省。立足于這兩大優勢,江蘇更應大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建議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風險投資體系,打造國際一流、全國領先的科技創新基地,為科技創新型團隊提供充足的資本支持,緩解“雙向融合”中的融資壓力。構建特色產業生態系統,培育大中小企業共存的“1+N”產業生態系統,引導龍頭企業主動發起、中小型創業企業積極參與,為“雙向融合”營造產業基礎和商業環境。提升消費品工業發展定位,吸引“大消費”類制造業知名品牌落地,培育具有全國影響的消費工業品集聚區,主動引導科技創新向產業運營轉化,拓展“雙向融合”的市場空間。圍繞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分區域、分批次、分行業進行制造業服務化試點,推動優勢產業鏈主動融合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值,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
劉志彪:江蘇高校云集,科研機構眾多,也有很強的制造業產業,具備良好的“雙向融合”基礎。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創新驅動省份,江蘇科技創新能力連續多年全國領先。建議充分挖掘江蘇科教資源潛力,注重科技市場的發展,培育科技中介主體,通過發達的中介體系,加強產業鏈創新鏈之間的協同關系。發揮資本市場支持科研創新的作用,大力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在資本市場“風向標”引導下,應用科學研究方向自然會朝著市場和產業靠近,讓發明成果更容易實現產業化,企業家也可在科技中介的穿針引線下,更容易、更方便地找到可轉化為財富的科技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