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稅率調整為出口企業減負 針對性政策將連續出臺
日期:2018-11-6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從11月1日起,中國提高部分現行貨物的出口退稅率,并將退稅率由七檔減為五檔,加快出口退稅辦理周期,為出口企業減負。受訪專家認為,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實招,有利于企業降成本以應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保持外貿穩定增長。
穩外貿政策效應已現
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值逐季提升,分別為6.76萬億元、7.35萬億元和8.1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4%、6.4%和13.8%,第三季度同比增速明顯走高。一般貿易進出口快速增長,比重上升。“這無疑得益于一系列穩外貿政策的實施。目前,中國外貿依然面臨內外壓力,穩外貿任務依然艱巨。”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主任趙玉敏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系列減稅降費、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等有效措施使穩外貿效應逐步顯現。其中,降低進口增值稅稅率,降低藥品、汽車及其零部件、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有效促進了進口增長。
趙玉敏分析稱,出口方面,提高出口退稅率能夠降低出口企業成本,加之近期人民幣貶值,可減輕中美貿易摩擦對企業的影響。但除了短期的外部壓力,中國內部經濟結構調整也需要特別關注。長遠來看,還要營造企業創新環境,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同時提供后續的政策保障,加強企業自身競爭優勢。
據悉,下一步相關部門將狠抓政策落實,著力為企業減負助力;從供給側發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對于國際經貿形勢和中國進出口所面臨的狀況,從中央到地方都有比較充分的認識,并在政策制定上做了較為充分的預判和準備。”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中國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主動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利好外貿舉措,在促進中國外貿穩定增長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快了擴大開放的腳步,有利于中國外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調整產品結構,著力補上進口和服務貿易的短板,進一步做優做強。
針對性政策連續出臺
“穩外貿”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穩”要求之一。近期,外貿領域的利好政策加快出臺落地。僅9月下旬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接連三次聚焦穩外貿,從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到提高出口退稅率,推出了一系列對外貿企業產生直接利好的措施,并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
國務院日前印發《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圍繞減單證明確提出,11月1日前需在進出口環節驗核的監管證件減至48種;除安全保密需要等特殊情況外,2020年年底前,監管證件全部實現網上申報、網上辦理。
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大偉看來,貿易便利化水平的高低對外貿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外貿領域在單證使用、電子化、通關時間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此次工作方案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措施,抓住了促進外貿穩定健康發展的“牛鼻子”。這將有助于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口岸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跨境貿易便利化方面的整體競爭力。
趙玉敏說,接下來還需要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政策。中國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在連續兩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今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成為外貿增長的新亮點。“對于外貿新業態,應加大政策扶持,給予其更多的發展空間,例如建設國際營銷網絡和跨境外貿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