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家工業企業集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
日期:2018-7-16 來源:中國化工報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近日, 2018中國工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工經聯)連續主辦的第十屆發布會。通過自愿報名和在線提交,發布會上集中發布了106家工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以及《2018中國工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綜合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評估報告》)。
披露內容更全面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路耀華介紹說,這次發布報告的企業106家,覆蓋電力、煤炭、鋼鐵、石油、化工、通用及專用設備、醫藥等多個行業,涵蓋了70%的工業行業大類。
據介紹,本次發布的報告中,92份為社會責任報告,13份為可持續發展報告,1份為責任關懷報告。中央企業(含分公司、子公司)22家,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46家,民營企業29家,外資企業9家。
為從多維度展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國工經聯還發布了《評估報告》,其數據來源于6月10日前提交報告的89家工業企業。其中,石油、化工是發布報告最多的行業,包括陜煤集團、上海石化、貴州開磷、新疆天業、卡博特、華峰氨綸等12家企業。
《評估報告》將《中國工業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指南(2015)》中提出的公平運營、顧客與消費者權益、綠色制造等8大議題,作為責任績效的評估內容。提交報告的89家企業均包含責任績效指標。其中,和諧勞動關系、社區參與和發展這兩項指標覆蓋率最高,為100%;綠色制造、安全生產、技術創新與應用、顧客與消費者權益、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指標覆蓋率分別為96.6%、84.3%、83.1%、67.4%、51.7%;企業在公平運營指標上的披露覆蓋率最低,僅為39.3%,相比去年有所下降。
《評估報告》認為,89家企業發布報告連續性較好,披露內容更加全面;報告的主題和責任理念明確,報告的品牌塑造功能更好發揮;絕大多數報告都涉及了責任管理的相應內容,越來越多企業注重通過管理促進履責;企業對政府、員工、環保、安全、社區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比較充分,但在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和公平運營方面的透明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評估報告》還顯示,89.9%的報告包括高管聲明,即從企業領導人的角度表達對社會責任工作的理解、承諾等;所有企業都對公司的核心業務、發展現狀、組織機構等進行了介紹。
綠色升級是亮點
《評估報告》指出,許多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改造、產品和能源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創建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推進了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如甕福、開磷、淮北礦業等企業堅持資源開采和環境保護并重,加大“三廢”治理和綜合利用力度,成為能源行業循環經濟典范。
開磷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17年,開磷在環保項目上總計投入3.78億元,各類環保治理設施運行費用合計約4.98億元。2017年,企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817萬噸,廢氣排放總量322.61萬立方米,磷煤化工生產廢水“零”排放,礦山廢水排放總量683.65萬噸,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總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0噸、0噸、2146.86噸、173.28噸,下屬各子公司污染物排放總量全部控制在與地方政府簽訂的減排目標責任書以內。
“卡博特在報告中展示了其對工廠的綠色改造!甭芬A介紹說,卡博特對天津和上海工廠的原料裝卸儲存區域呼吸氣收集處理裝置進行了升級改造,將原料油儲存和裝卸過程中產生的呼吸氣全部收集處理。同時,對控制系統進行了升級,即使在單一生產線停車狀態下也可以確保呼吸氣收集系統自由切換運行。此外,所有尾氣通風口均加裝了活性炭吸附裝置“雙保險”。通過此次改造,將原料儲存裝卸過程中的VOCs 控制在近“零排放”。
走出去不忘責任
縱觀發布報告的工業企業,許多都加快了國際化經營步伐,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經營,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繳稅、提供就業、支持當地企業發展、支持當地醫療衛生和教育事業等方式,為東道國經濟社會環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比如,甕福不斷拓展“智力國際化”的業務版圖,實施以沙特阿拉伯和突尼斯為圓心向中東地區和非洲國家輻射的市場營銷網絡,促進磷礦采選、濕法凈化磷酸、氟碘回收等核心技術的推廣工作,在全球進行戰略布局,國際業務已覆蓋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磷化工相關項目遍布全球。
濟南圣泉集團也很注重國際市場開拓及海外合作。早在1995年,濟南圣泉就開始開展海外業務,成立了外貿部,專門負責國外銷售;2017年,該公司在德國設立歐洲研發中心,邁出研發網絡全球布局的第一步。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成效明顯。但也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國際經營環境挑戰,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問題、公平貿易、國際制裁等問題都增加了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風險。
對于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李毅中建議,一是要嚴格遵守WTO規則和所在國法律法規,強化法規意識,完善合規管理體系,對企業涉及的國際公約及東道國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進行全面梳理總結;二是盡力當好國際化運營中的“企業公民”, 自覺加強當地生態保護,尊重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主動參與當地社會公益事業;三是防范避免多種風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全面加強對可能的風險監控預判,開展對外投資的可行性研究以及風險評估,構建風險預警機制與危機應對體系。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亞洲及大洋洲總代表劉萌在會上表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企業界的領導和參與,他們將依托“全球契約學院”和“全球契約導航儀”等平臺和工具指引,推動企業增強可持續發展管理能力,共促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