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關注:開4天休3天能源供需矛盾扼住我國發展咽喉
更新日期:2005-3-7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南京三樂集團公司電子器件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汪春耘感受到能源緊張帶來的影響:今夏用電高峰時期,她所在的公司每周開工4天,停工3天;開工的日子,需要工人連夜加班以追趕生產進度。
正在北京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汪春耘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盡管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基本未被供電緊張波及,但工業生產已受到嚴重影響。”
在公用事業完備的北京市,市民也罕見地感受到了能源緊張帶來的不便——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天然氣供應不足,部分民宅的室內溫度低于攝氏16度,而在往年,室溫通常應保持在18度以上。
統計顯示,2003年,全國缺電省份達19個,出現了1996年來首次大范圍的電力短缺現象。2004年,缺電情況加重,缺電省份增加到24個,最大的電力缺口達到3000萬千瓦。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副主席邵秉仁上周在一個記者招待會上說,近兩年來,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對電力的需求不斷加大,國家建設電源和電網的進度滯后于整個經濟發展速度,從而導致較大面積的缺電。
去年中國石油、電力、煤炭等基礎性能源供應全面告急。在缺電的情況下,煤炭重新供不應求,價格一路上漲。專家估計,2004年,中國因電力短缺而導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降低0.5個百分點。
全國人大代表、華能鶴崗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彥啟說,東北地區原本富余的發電裝機容量近年來已難以適應東北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加強電源、電網建設勢在必行。同時,要做好煤電資源的優化配置,大力發展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降低電力生產成本。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說,由需求原因導致的能源緊張局面今年仍將持續。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行業發展過快,新形成的生產能力必然要對今年的能源消費產生很大拉動。
國家為緩解電力供需矛盾,大力加快了電站建設步伐。一度緊張的能源供應形勢吸引了各方的資本投入。
2004年,政府新批準開工電站項目6100萬千瓦,投產電站規模超過5000萬千瓦。到2004年底,全國電站總裝機容量達4.4億千瓦,年發電量為2.18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8%,電力發展速度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認真清理違規項目,堅決制止電力無序建設現象。對未經國家批準或核準、未經充分論證、條件不具備的電站項目,要全面清理。
張彥啟說:“國家應大力推進和扶持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的研發與建設,嚴格新上火電項目的審批程序,避免開工建設大量低效率的小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