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油運依舊緊張 發改委再次整肅高耗能企業
更新日期:2005-2-6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今年將繼續錯峰用電,確保生活用電不受影響!” 廣東省經貿委主任陳冰日前在地方“兩會”上表示,今年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仍是煤電油緊張,尤其是電力供應形勢嚴峻。他預計廣東省今年電力最大缺口將達到450萬千瓦。
事實上,不僅是廣東省,在其他省市“兩會”上,人大以及政協代表,最關注的都是煤電油運問題。
首都北京也憂心忡忡。在3月初,全國“兩會”將舉行。為確保“兩會”正常舉行,有關部門正醞釀建立煤電預警體系。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報告,今年電力供應偏緊狀況仍難根本緩解,最大電力缺口估計在2500萬千瓦左右。去年的這一數據為3000萬千瓦。
去年“兩會”前,浙江、江蘇、湖北等多個省份用電曾先后告急。進入冬季后,電力供應再度趨緊。
肅整高耗能企業
國家發改委發言人日前表示,今年將加速淘汰違法違規的高耗能以及高污染企業,從源頭上緩解煤電油運壓力。
為此,經國務院批準,發改委日前發出《關于進一步鞏固電石、鐵合金、焦炭行業清理整頓成果規范其健康發展的有關意見的通知》。發布對象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計委)、經貿委(經委)。
根據國辦發明電(2004)22號以及發改產業(2004)941號文,去年5月以來,發改委對高耗能企業曾進行清理整頓。
發改委的報告顯示,近幾年,電石、鐵合金和焦炭行業在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低水平盲目擴張。數據表明,在2004年,電石、鐵合金、焦炭業,已建和在建的生產能力,均為2003年實際產量的2-3倍。
報告指出,目前的現狀遠超出近期市場需求,行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加劇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很大一部分企業屬于違規建設。
報告認為,目前大部分地方缺乏結合本地區資源、交通、環境承載力的全面分析,對這3個高耗能行業發展缺乏統籌規劃。
發改委決定進一步肅整高耗能企業,繼續強化、清理、貫徹宏觀調控措施,優化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曹玉書表示,去年投資需求膨脹造成了煤電油運緊張,而后者又引發一些相關行業投資的增長。
煤電油運依舊緊張
發改委的報告指出,今年資源約束的矛盾將更加突出。煤電油運仍將處于總體偏緊狀態,其中煤炭的供求矛盾將更為尖銳。現有各類煤礦基本上處于滿負荷、超能力生產狀態,安全生產壓力很大,繼續增產的余地有限。
去年是內地新增發電機組最多的一年,但受煤炭資源、交通運輸和輸變電能力制約,電力供應偏緊狀況仍難以根本緩解。
報告還指出,石油資源也總體偏緊。原油進口持續增加,風險加大,給采購、運輸、港口接卸轉運等環節帶來較大壓力。國內主要煉油裝置將繼續處于高負荷運轉狀態,油品的持續穩定供應難度加大。交通特別是鐵路運輸將持續緊張。
數據表明,目前鐵路主干線運力飽和,挖潛擴能的空間不大。受港口裝卸和鐵路集疏運能力限制,沿海主要港口接卸較為緊張。
據稱,山西鐵路運輸黑(煤炭)白(其他物資)貨比例高達8∶2,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峰。
為協調煤電油運環節,在國務院部署下,經濟運行協調小組已成立,并已召開16次聯席會議,制定了應急預案。
作為預案的形式之一,去年12月7日,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做好2005年度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的通知》。
成“兩會”熱門話題
業界人士稱,行政措施固然迅捷有效,但很難持續較長時間。要根本解決問題,只能靠立法和執法。他們希望今年“兩會”能有結果。
按中國的政治體制,每年1月,各省市召開地方“兩會”,然后形成基礎議案,提交3月全國“兩會”討論。
因此,地方“兩會”的熱門話題,毫無疑問將風行全國“兩會”,以確保最終形成最有效力的政策、法規甚至法律。
據記者了解,日前舉行的地方“兩會”,幾乎所有代表在經濟領域中,最關注的就是煤電油運依舊緊張的問題。
在廣東省“兩會”,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呼吁政府加大電力供應。“拉閘限電了,企業不能正常生產,大批訂單怎么辦?”
代表們的建議是,進一步拉開工業用電的峰谷電價,鼓勵企業“避峰揚谷”。同時,在市民中開展“26℃空調節能行動”。
在湖北省“兩會”,代表們提出積極發展核電的建議。同時,積極爭取中央支持,打通河南、山西的運煤通道。湖北省政府參事許其貞說,要突破湖北資源短缺瓶頸,加強對新型能源的研究,重視對風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
期待兩會
為了提高能源的采掘及利用效率,去年12月27日,發改委曾出臺《煤炭經營監管辦法》(以下簡稱《報告》),對煤企資質作了嚴格限制。
這等于宣告了小煤窯的末日。《辦法》規定,煤企注冊資金要在5000萬元以上,獨立擁有產權的儲煤場地在2萬平方米以上。
不過,與繁瑣的立法程序相比,業界更有興趣的是在3月“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公布怎樣的《政府工作報告》。
去年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努力緩解煤電油運供求矛盾,看作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