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看待中俄石油管道“中國支線”
更新日期:2005-2-5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沸沸揚揚的中俄石油管道問題,近一年半以來不時挑逗著人們的眼球。一場發生在中國邁向重化工時代進程中的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讓那條至今仍只是劃在東西伯利亞地圖上的“紅線”顯得分外灼眼。
近日媒體再次爆料稱,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科元月曾秘密訪華,并承諾遠東輸油管線將修“中國支線”。而縱觀全文,除援引些許外電評論外,并無點滴實證。有業內人士稱,由于中俄能源合作涉及多個領域,類似的訪問經常進行,其中絕大多數不帶有任何政治色彩,屬于純粹工作性質。而將他們的工作訪問與其政治言行簡單對接,得出所謂“利好”消息,著實有些牽強附會。
事實上,圍繞中俄石油管道問題,俄羅斯方面從總統、總理,到普通官員,即使在管道方案定論出臺的前夕,也始終向中國示好。這雖然反映出俄羅斯在遠東石油管道問題上左右逢源、難以取舍的窘狀,卻也向國人演繹了什么叫做國際關系中的“詭道”:
首先,直至今天,俄羅斯尚未公布遠東地區,尤其是“泰納線”起點所在的東西伯利亞地區已經探明的準確石油儲量。只是說,該管道的設計能力為每年運輸8000萬噸石油,其中5000萬噸運往太平洋沿岸,另外3000萬噸準備運往中國。而早在10年前,中俄共同論證“安大線”時,其設計運力也不過3000萬噸左右。短短10年,儲量如此巨大增長,難以令人信服。雖說“泰納線”起點泰舍特西去“安大線”起點安加爾斯克約500公里,更接近俄羅斯所謂的“油氣富集地區”,但石油上游開采領域的高風險性,仍使得“泰納線”能否如期達產,存在諸多變數。這也就是此時大可不必對一些人的慣用言行篤信不疑的重要原因。
其次,修建中國支線的巨額資金來源問題及管線周邊環境評估工作相當復雜,并非俄方能夠定奪。因為“泰納線”一期工程的終點——斯科沃羅季諾,距離中俄邊境僅60公里,且位于中國地理最北端以北地區,因此,所謂的“中國支線”將有95%以上的工程量位于中國境內,并縱穿大興安嶺的深山老林,數跨嫩江,最后抵達大慶。不僅工程本身成本巨大,更重要的是,對于中國僅存的優質林區及嫩江源頭地區的穿越,將使得工程背付起沉重的“環境負債”。對比俄方為保護西伯利亞的“明眸”——貝加爾湖,而寧可使輸油管道延長幾百公里的事實,我們在考慮“中國支線”時,是否也應慎之又慎?
同時,“中國支線”尚存諸多難以預料的政治風險。尤科斯旗下主要負責石油開采的子公司尤甘斯克公司已被俄政府收歸國有。因此,從油源上考慮,遠東石油管道更多的將是俄羅斯政府意志的化身。在這條管道下游,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更遠的美國,在俄羅斯的政治地圖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各國極為看中的遠東石油管道,很可能成為俄羅斯實現其政治意圖的重要砝碼。另外,當前處于逆境的中日關系,也將對所謂的“中國支線”產生不利影響。眾所周知,從目前情況看,日本已實際成為遠東石油管道計劃的最大贏家,而“中國支線”的修建將使其并不光彩的“勝利”大打折扣,也極有可能在未來影響俄對其約定的供油數量。因此,日本很可能故伎重施,千方百計阻撓“中國支線”計劃。
總之,正如“安大線”、“安納線”之爭,在沒有定論之前,千萬不可盲目樂觀。畢竟,石油是中國繞不過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