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討論:如何兼顧保值增值和社會公平
更新日期:2004-10-22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由人民網和《中國經濟周刊》聯合主辦的“中國經濟論壇”訪談活動今天上午舉行。本期邀請做客論壇的嘉賓有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發展部部長王志鋼,國資委職業經理研究中心教學研究部副主任李開發,中國社科院俄羅斯研究所主任李建民。本期論壇圍繞“國企改革如何體現社會公平?”的主題,嘉賓與網友分別在視頻和論壇社區展開廣泛的討論。嘉賓主要觀點如下:
一、現在的國企改革究竟是處在什么樣的階段?這個階段上,最容易出現什么樣的問題?
王志鋼:我個人覺得,現在國企改革處于一個國有產權的市場化的階段,就是說產權能夠在市場中進行流通,應該是這樣的一個階段。過去大家都知道,作為國有企業的產權一直是不流動的,一直沒有進入市場。從十六大之后,特別是十六大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建立產權流動的機制,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著力的推動這件事情。但是,作為國有產權的流動,從方向上講是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向“兩國兩重”,就是國家經濟安全和重要行業、關鍵領域集中,在結構調整中出現國有產權在市場中的流動。
李開發: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這個話題從86年、88年開始就有了,我們國家改革產權改革二十年,產權改革是95、96年逐步的提到議事日程,到98年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更是進行中,現在進行當中,準確的提法就是國有企業改革就是進行產權改革方面的攻關。
李建民:俄羅斯的國企改革這一段現在還在繼續當中,但是主要的階段已經過去了。這個過程中,眾所周知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特別是對私有化過程中的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整個俄羅斯社會出現的貧富差距的擴大,還有整個改革當中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就是產權改革對宏觀經濟的穩定沒有作出作用。俄羅斯的產權改革,采取的是激進的做法,就是說它在產權改革的整個市場機制配套的框架中,包括宏觀經濟這一塊是一下子推開的,和我們在進程中安排不一樣,中國的進程走了二十年,終于走到今天,到了攻堅階段。中俄兩國具體的操作措施不一樣,但是遇到同樣的問題。比如在產權改革當中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或者不透明,或者缺乏外部的制度的保障的機制,以后衍生出來的問題。俄羅斯的國企改革對中國來說,有幾條是不可取的:一個是無償不可取、一個是急風暴雨大規定的全面鋪開不可取、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更加的注重市場環境和制度化建設。要有一定的市場的法規,一定的制度建設,另外還要培育相關的要素市場,包括經理人的市場、資本市場、評估,一系列要跟上,這恐怕是俄羅斯在前面做給提出來的,因為兩個國家的路徑不一樣,但是一段一樣的結果,但是過程操作其實是不太完全一樣的。
二、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如何做到國資的保值增值
王志鋼:目前從國有企業改革的階段性來講,是產權的流動和改革,交易可能要產生價格,方方面面都在關注這個問題,是否公平?什么叫公平?公平就是處理有關事情存在不存在偏私的問題,我個人理解公平,就是相關的利益主體對處理一件事情的認可和保護相對利益的平衡。就是說作為國有產權流動過程中如何保持公平,這應該要辯證的看。大家知道,作為國有產權流動過程中可能有幾個價格確定的方式,一個是帳面價格,還有評估價格。作為交易,肯定是愿意買和愿意賣,湊到一起就形成了交易的過程。但是因為是國有資產,是全國人民的資產,所以你們兩個交易的時候,你代表全國人民把資產賣掉,買方可能代表一個資本所有者,把這個東西買過來,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一些股東,如果全國人民都是股東,肯定會關心這個價格,誰都希望價格賣的越高越好,這是股東心理。但是實際情況看市場中值多少錢,這就是國有企業產權交易和一般產權交易不一樣的地方。所以,這是當前這段方方面面都非常關注的。
李開發:國有企業搞的好不好,涉及到二次分配和國有企業的保值和增值,大量資金的收入來源,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有很大的關系。第二,很多人在國有企業工作,由于國有企業進行各方面的改革,一方面涉及到產權的流轉和社會化,另一方面是國有企業的職工的身份的置換,大家關心國有企業改革當中的問題比較正常的事情。第三,由于國有企業在產權改革交易過程中是否公平,如果發生了不公平的現象,肯定會出現兩方面的問題,少數的民營企業家等等通過不合法的手段瓜分國有資產,還有交易的另一方代表國有資產的管理方有一些個別人或者個別的官員,為了謀取個人的利益,從中得到了好處,也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第四,我感覺國有企業的改革當中,市場要重組、產權重組,有一部分的國有企業的改革要下崗、轉崗、重新培訓再就業,這階段對這些國有企業的職工壓力比較大,挫折感也是比較強,所以,大家關注這次改革當中的代價。
三、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中如何體現社會公平
王志鋼:應該說改革的中心是價格問題,或者是公平公正的問題,這是其中的一個問題,還有產權流動過程中的人員的問題,原來一講到國企改革的時候大家都提出“人往哪里去、貨往哪里銷”。一個國有企業產權在市場上出賣,就有可能變成非國有企業。在人員安置方面,近兩三年,原來的國家的經貿委,包括國資委,財政部門等等發了一批有關這方面的文件,這些文件都是對于國有企業深層次的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職工未來的一些事情進行了密切詳細的規范。作為國有企業在市場中大家都知道,長期以來不是完全按照《公司法》操作,這里享受一些政策,我個人叫做“特別法”。作為國有企業改革未來方向,應該逐步的利用或者應用公共法,像《公司法》公共減少“特別法”,這樣和所有的企業在一個平臺上競爭,這樣才是公平,才是市場的主體,這是國有企業和其他的企業不同。
再回到國有企業的改革,剛才說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是價格,價格在市場上來說,如同我們買菜,有一個坎價的過程,國有自查把這個砍價的過程復雜一點,國有企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包括人員安置的問題,作為國有企業的價格,如果說有賣的、有買的,而且買賣雙方任人氣都非常旺會發現一個比較合理的市場價格,但是在整個的國有經濟調整過程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要進入市場流通,老實講現在有可能是賣的多、買的少,所以有些價格可能出現一些扭曲之類的問題。針對這些現象,作為國資委發了許多關于產權交易方面規范的文件,這里面主要有這么幾點是讓大家看到。
作為國有企業的價格,如果說有賣的、有買的,而且買賣雙方任人氣都非常旺會發現一個比較合理的市場價格,但是在整個的國有經濟調整過程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要進入市場流通,老實講現在有可能是賣的多、買的少,所以有些價格可能出現一些扭曲之類的問題。針對這些現象,作為國資委發了許多關于產權交易方面規范的文件,這里面主要有這么幾點是讓大家看到。
第一,作為國有產權在交易過程中必須得進產權交易市場或者采取招投標的方式,或者掛牌的方式,或者公正的方式,總而言之使它形成一種陽光交易,盡量的滿足它的市場價格的發現機制。同時,在監管方面,國資委也發了若干的文件,對國有資產的監管方面規定了許多文件的條款。當然,剛才談到經營者收購問題,個人對于經營者收購問題的研究,包括從國外的一些調研來講,我們所從事的改革是所有權和經濟權的分開,如果片面只強調經營者的激勵問題,讓經營者收購他,就實現了經營權和所有權合一的問題。老實講,作為中小企業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而且在那種管理力度下,甚至于連“張三、李四”都能夠認識,管理起來是一個好的模式,但是作為大企業來講是不太現實。因為企業大了以后,有時企業老總連中層干部都不認識,這種管理難度非常巨大,如果作為經營權和所有權合二為一,對一個大企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這一點上,我覺得應該多培育一些職業經理人這樣的階層來充當這個角色。
另外,對于具體實施操作國有產權的過程中,規定經營者不能參與交易的方案制定,這是解決插草自賣的方式,這樣避免出現自己把價格低估的很低,或者在里面隱瞞很多的東西,這樣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提供很多潛在的不合理的利潤。還有就是在交易的之后,作為國資委也是關注這個問題。就是說從前、中到后有一個監督的機制,會使它逐步的公平。實際上,如果說國有產權非常清爽、利落的話,市場交易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個人覺得,我們國家缺乏一個中產階層,因為現在一說起來,收購國有企業,無非是外資、民營,其他的不成力量,我們應該多發展一些產業方面的基金組織,把大家零散的錢湊在一起作為產業投資,這是非常好的方向。
王志鋼:這種調整和改革,除了國有資產賣給市場,不適合國有經濟從事的賣節市場。但是有一點,就是剛才說的,我們經濟國有產權調整的過程中,國有企業改革對社會和職工都是一件好事,不是一賣了知,所以,考慮問題的時候和一般的老板考慮的不一樣。
李開發: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中如何體現公平:第一,大家認認真真按照中央的文件操作,規范改革過程中的程序。我們國資委才成立一年多。但是,確實從1998年,原來的國家的財政部、勞動部等等,在改革的過程中許多方面發了很多的文件,這些文件和現在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所有的文件相互銜接的,實際上執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漏洞和問題。
第二,國有資產在國有產權改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資產進行評估。在評估的過程中,很重要的就是去掉現在國有資產當中的大量水分,有固定資產方面的水分和無形資產方面的水分以及流動資產方面的水分,這些都要從現在的資產當中擠出來。
第三,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過程中最好的方式應該說是盡量的公開交易、拍賣市場,采取競價購買的方式,因為可以充分的體現這個企業的資產的市場價格和市場的未來的盈利方面的價格。
第四,有一部分的企業產權交易的時候,不太適合公開交易。比如說在運營當中的企業比較困難,如果進行公開交易,大家知道原來的水分這么大,虧損那么大,問題那么嚴重,銀行會停止貸款,上游的企業會終止提供它的生產資料,包括賒銷給它,企業的職工人心浮動。所以,這個時候的國有企業的改革,應該盡量提高透明度,比如說擴大職工代表,使整個職代會和工會更多的人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改革的評估、認定、包括整個的操作過程,使更多的人了解這個過程,不要輕易的認定國有資產流失。
另外,我們看到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過程中,有時候在產權轉讓的過程中,也可能不一定讓最高價進行購買。打一個比方,這個企業最后評估是價格五千萬,是機械制造企業,我們想可能有另外一家大型的機械集團兼并它,如果拿到這個以后,可能和整個的生產鏈條連接在一起,而且由于這個企業集團有很多的優勢,剛好是搞機械的,對這個行業比較熟,他們出價可能是三千萬,但是可能另外一家可能出五千萬,但是出五千萬可能是流通企業,也可能在這個地方投資,認真的開發什么新的機械產品,也有可能近一兩年進行炒作,使資產升值起來,這樣的企業我們有理由擔心這個企業到它手里面,資產會不會充分的發揮生產力的作用;第二,在這個企業工作的廣大職工,企業產權改革過程中會不會很快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業問題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關心職工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穩定。這時候政府的主管部門,不一定把這個企業按最高價出售,這樣可能對職工的就業和企業的穩定發展不利。所以,各個企業在改革的過程中,應該更好的提高透明度,更多的職代會和工會參與到進程當中,便于社會不認為有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
李建民:我從俄羅斯的角度做一點補充,就是說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過程當中,確實對企業資產的評估或者對國有企業股票的作價,在國外都公認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而且需要相當長的過程,比如說對一家企業的評估,在西方也是用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我不是做國內的,我也等于是提一個問題,這種東西到底是什么標準?說有透明度也好,是根據什么定的。俄羅斯是根據會計的資料做的評估,時段比如說92年7月1號,會計的報表上資產是多少,這是一個原則;第二固定資產按照凈產值折舊額進行評估;第三,還有外匯資金,按照原有的匯率進行評估。另外,屬于流動資金的儲備和消耗雖然進行過,但是實際上價值沒有進入法定資本額,根據這些原則確定的當時在私有化之前,資產的購置的價格和資產剩余的價格,不可避免的在財產構成上,使國有資產價值縮小了。因為有很多的東西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漲價的因素、匯率變動的因素都沒有考慮到,當時出現了一些現象,非常昂貴的商店,但是大的工廠非常的廉價,這在國內國有企業改革做資產評估也應該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