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場在重蹈網絡泡沫覆轍
更新日期:2004-9-17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美國《財富》雜志日前發表了一篇題為《石油的初醒》的文章,稱石油市場正在重蹈網絡泡沫的覆轍,編譯如下:
在過去幾個月,石油價格一路飆升,直奔每桶50美元大關。對石油價格的這一似乎不可阻擋的升勢,多數觀察家認為是各種國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尤科斯公司陷入絕境、中國對石油胃口大開、伊拉克和委內瑞拉動蕩不安等等。或許他們應該到通常不被視為石油業一部分的地方———華爾街了解一下情況。
并不是說對石油的需求沒有超過預期,也不是說恐怖主義威脅和中東暴力沖突沒有使已經接近上限的石油輸出系統更加吃緊。但是一個基本上被忽視的問題是:這些消極的因素是如何引起對沖基金、經紀公司和其他金融玩家給石油市場帶來劇增的壓力的?它們在推動石油價格飆升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8月中旬的15個交易日中,有14個交易日的原油期貨價格刷新了最高紀錄。就像2000年初的納斯達克,今天的石油市場陷入了典型的投機熱,平常可能被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查利”颶風,也成了油價上漲一兩個美元的由頭。
就象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一樣,石油市場的泡沫最終也將煙飛灰滅。華盛頓PFC能源咨詢公司的市場分析師塞思·克蘭曼說:“隨著油價從一桶40多美元猛漲到50美元左右,紙合同市場已經脫離了基本規律。沒有出現短缺,汽油價格略有下降,而原油價格卻漲個不停。”貝爾-斯特恩公司的資深石油分析師弗雷德·勒弗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投機充斥著石油市場。恐慌影響了石油價格,這種擔心最初是由去年伊拉克石油生產中斷引起的,如今一個小油田宣布因維修暫時停產這樣的常規做法也會引起恐慌。”
從紐約商品交易所出來的數字就能解釋這種情況。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間,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合同的交易量猛增了35%,取暖用油和汽油的交易量增長了50%以上,而其它商品如黃金和白銀的交易量卻下降了。
石油交易量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石油生產商、煉油廠和其它與能源相關的公司增加了交易和套頭交易。但是農礦產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收集的數據卻表明華爾街已經變得多么活躍。自2002年底以來,金融公司的看漲期貨———主要是把賭注押在價格將來會升高上———已經翻了一番。農礦產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能源公司同期所押的類似賭注只增加了10%。
實際上,盡管今年股票和債券投資表現平平,然而農礦產品卻引起了投資者的極大關注。石油工業研究基金會會長拉里·戈爾茨坦說,商品指數基金和對沖基金“是進入市場的新生力量,對油價的上漲勢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價格的起伏波動對投機者來說很有吸引力,因此好消息的影響縮小了,而壞消息則導致價格上漲。
戈爾茨坦說,過去市場上有防備不時之需的儲備———備用的原油、煉油能力和大量的存油———能夠緩解消極的意外事件造成的沖擊。他說,如今那些緩解沖擊的儲備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