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形成“能源價格高地” 氯堿面臨內外考驗
日期:2009-4-3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近日從中國氯堿協會獲悉,今年以來聚氯乙烯進口量大增,極大地沖擊了國內市場,使本來備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內氯堿行業雪上加霜。專家呼吁,對聚氯乙烯反傾銷應考慮國內外能源稅賦差異因素,依據國家現行的能源資源政策標準,謹防國外產品乘虛而入。
據行業專家分析,今年2月份,國內聚氯乙烯進口量同比劇增了兩倍左右,進口量點到國內同期消費量的1/4,進口聚氯乙烯對民族工業的沖擊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刺激國外貨源量大量涌入的根本原因無疑是價格差,2月分國內聚氯乙烯市場均價在每噸6200-6400元,而同期國外聚氯乙烯到岸價為每噸660-680美元,折算人民幣價格約為每噸5700元。這主要是由于自去年7月份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跌了60%-70%,而國內生產聚氯乙烯的煤炭、電力價格基本沒跌,已形成一個“能源價格高地”。相對于國外油氣技術路線的聚氯乙烯,國內產品過去的成本優勢反而變為成本劣勢。據唐山三友氯堿公司的一位高管透露,目前企業生產每噸聚氯乙烯要虧損1000元左右,但為了生產的氯氣平衡,聚氯乙烯裝置不得不虧損運行。
專家提醒,由于我國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嚴峻形勢,我國政府可能會繼續維持大幅提高后的能源消費稅和資源稅,目前國內形成的“能源價格高地”現象在一個時期內恐怕不會消失,這對國內高能耗的氯堿行業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迫使國內氯堿行業必須在降能耗、調結構上下大力氣。同時,國家有關部門也應在反傾銷方面對行業予以更多的支持。目前在商務部正在進行的聚氯乙烯反傾銷日落復審核查工作中,專家建議應考量國內外能源產品稅賦的因素,而某些國家的能源低稅政策是與全球生態保護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