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回落趨勢呈現 宏觀新政帶來局部發展機遇
日期:2009-1-5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展望2009年,我國宏觀經濟將面臨經濟周期下行和產業結構調整雙重影響,大部分行業的發展將受到資金、市場的約束,調整趨勢仍將持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速將進一步下滑。而全球經濟的衰退以及人民幣的繼續小幅升值,也將對我國既有的出口導向型產業結構形成更為嚴峻的沖擊。但是,隨著國家刺激內需尤其是鼓勵消費政策的不斷實施,部分中間投資品行業和消費品行業的發展空間將被有效打開,從而對上游行業形成基礎支撐,帶動相關行業的穩定發展。
大部分行業仍呈周期性回落趨勢
由于我國工業增加值在GDP構成中占50%左右,因此工業行業效益與GDP高度相關,GDP下滑與工業利潤增速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從全球經濟增長看,2009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左右,比2008年下降0.9個百分點。從國內經濟增長看,中國經濟在經歷了8年加速增長之后,從2008年開始步入調整周期,調整時間將在2年以上,其中2009年GDP增長速度將在9%左右。與此相對應,我國大部分行業將不得不面對由宏觀經濟基本面變化而引發的需求萎縮的市場環境。
首先,外向型行業的出口環境可能繼續惡化。目前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全球經濟放緩以及由此帶來的外需減弱必然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根據有關測算,美國GDP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增速將下降4.75個百分點;歐盟經濟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子產品將下降1.5%;紡織服裝業將下降0.5%。雖然提高出口退稅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口型企業的利潤空間,但是不能從根本上扭轉紡織、服裝、化纖、家具、電子通信等出口行業利潤繼續下降的趨勢。
其次,能源原材料行業需求繼續下降。2009年,基礎能源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飆升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國際能源原材料的美元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將難以為繼。因此,從2009年的均價來看,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將繼續呈下降態勢。在國內電價、水價及環保成本上升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煤炭、有色等行業的業績將受到來自國際市場價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
城市化進程將為重化工業的發展提供長期空間聚集條件
城市化是指伴隨著現代工業和信息社會、經濟社會分工的細化而產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化水平已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48.5%。城市化加速,是推動上一輪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過去,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主要依賴四個條件: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政府主導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的相互拉動;住房制度改革和消費信貸制度推動的城市居民對住房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出口加工業迅猛發展的推動作用。過去兩年,這四個條件都在發生變化,推動力在下降。而2008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從而為中國城市化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中國城市化速度加快與重工業重新大發展互為支持。一方面重工業發展為城市化提供了產業支撐;另一方面城市化為重工業發展提供了空間支撐,因為重工業發展離不開城市化提供的集聚效應和規模經濟。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過程,也是交通、能源、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全社會對鋼材、水泥、能源、電力需求將穩定增長,從而為今后一段時期重工業的發展提供支撐。與此同時,七億中國農民將因土地的流轉受惠巨大,而農村市場啟動后又會對中國經濟形成新的拉動力量,進一步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
工業行業運行中存在三大問題
1、政策性虧損嚴重。近年來,國內外煤炭原油價格過快上漲,而我國火電、石油石化行業受制于高位運行的CPI和結構性通脹形勢,電價、油價調整不到位,因而出現政策性虧損。2008年1-8月份,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業創紀錄地凈虧損1201億元。1-8月份,電力生產行業利潤繼續大幅下降,全行業實現利潤42.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93.59%,而上年同期利潤增速為24.22%。其中,火電行業凈虧損216億元,比1-5月份增虧193億元,火電行業虧損面高達60.2%,比1-5月份上升7.3個百分點。2008年8月20日電價不對稱漲價只是改變了發供電之間的利潤分配,并沒有改善整個電力行業的利潤狀況,整個電力行業利潤下降趨勢尚未得到實質性扭轉。
顯然,在我國經濟加速國際化的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原料(如成品油、電價)成本低廉、勞動力豐富等要素發展經濟,那么我們將無法擺脫成為世界打工仔的困局,產業結構的轉型進程將大大延緩。
2、國有企業效益下滑。2008年1-8月,全國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41495.7億元,同比增長26.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5%。因價格管制導致的成本上升難以消化,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10024.8億元,同比下降1.3%。其中,中央企業累計實現利潤6932.5億元,同比下降7.7%;地方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3092.3億元,同比增長16.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0.2個百分點。分行業看,2008年1-8月累計,在39個工業行業中,利潤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的行業為29家,占全部行業的74.4%。在國有企業中,發生全行業虧損的行業有3個,其中,國有化纖企業累計虧損18.2億元,國有塑料制品企業虧損6.5億元,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虧損19.7億元。
3、對出口的依賴性過強。改革開放30年以來,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制造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2008年1-8月,我國整個制造業的出口依存度(出口交貨值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9.15%。制造業出口依存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國參與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國外市場的需求已經成為我國國內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形成相互依賴的伙伴關系,另一方面過高的貿易依存度、過于集中的貿易目的地,也降低了我國經濟和產業的抗風險能力。目前,在30個制造業中,出口依存度高于20%的行業有13個。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出口依存度高達68.64%,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達到40%以上。一旦國際市場發生風吹草動,我國相關產業將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加劇整個國民經濟的波動。此外,國內制造業的外向型格局的強化,大大增加對資源性產品的需求,增加了煤、電、油、運的緊張程度,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