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投資過熱的始作俑者?
更新日期:2004-7-14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上半年,中國經濟最為搶眼的指標是投資的迅猛增長。正是由于投資的帶動,中國經濟在局部地區、部分行業出現了過熱的傾向。
當前,在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投資增幅正在逐步回落。但是,這次投資熱中所暴露出來的市場化投資的盲目性,地方政府干預經濟過多的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中國投資的歷次沖高,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政府資金的大規模介入。今年上半年,投資的迅猛增長相當程度上是由于社會資金的迸發,市場的自發沖動。今年前5個月,全國城鎮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同比增長33.3%,而民營企業投資增速高達70%。民營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31.8%上升至目前的一半左右。
在人均GDP跨上1000美元新臺階后,中國城鎮居民,特別是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費急劇升級。汽車、住房,成為消費者爭相購買的重量級商品。大量城市拆遷,造成了許多拆遷戶對住房的被動需求。旺盛的需求,帶來了房地產、汽車業的蓬勃發展,從而拉動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的利潤以翻番的速度攀升。巨大的利潤刺激敏銳的社會資本,興起了投資的高潮。
目前,中國民間資本存量高達12萬億元以上,已經超過國有資本的存量。但也應該看到,市場化的投資者由于掌握信息的不完全,在投資決策上存在著盲動的傾向。盡管權威經濟部門一再發出警示,但受眼前利益的驅動,今年前兩個月,投資熱潮反而愈演愈烈。在一系列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這些行業才逐步降溫。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新一輪投資熱中,地方政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不少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動是出于短期利益考慮,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加劇了投資的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亂批土地,亂建開發區;各種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大拆大建,急于改變城市面貌等現象在各地非常嚴重。
目前,對于投資熱現象,中國已經有了明確的治理對策。對于市場化投資中,符合國家政策的,不但不能限制,還要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它們發展。特別要引導它們投資到薄弱環節上;對于不符合發展方向的市場化投資,比如在三大過熱行業,也盡量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在用地、規劃、環保等方面抬高門檻,與國有企業采取一視同仁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