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下的鋼鐵業尚需加強應變之道
更新日期:2004-6-20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與去年鋼材價格的一路飆升相比,近一個多月鋼材價格的大幅回落著實讓一些鋼鐵企業叫苦不迭,同時體會到“有形的手”的力量。
年初到現在,鋼材價格可是坐了回“過山車”。其下滑始于3月中旬,從那時起國內鋼材特別是建筑鋼材價格已出現明顯回落。目前線材、螺紋鋼價格已經回落到每噸3250元和3440元左右,較3月初每噸下跌了750元以上。以螺紋鋼為例,其價格頂峰時平均每月漲243元,僅隔兩個月,到5月下旬,其價格暴跌,創下每周跌近200元/噸的歷史記錄。
鋼材價格的此次回落源于國家對于鋼鐵行業的宏觀調控。政府調控的原因很明顯,在于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發展結構和節奏失衡。6月6日,在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中國鋼鐵協會會長吳溪淳指出,目前中國鋼鐵業投資增長過快,特別是低水平產能擴張的問題比較嚴重,產能增長在建設和投產時間上過于集中,鋼鐵工業發展的結構、節奏失調;新增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不適應,部分產品產能過剩,其產能過剩將是災難性的。正是基于中國鋼鐵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十分突出,十分嚴重,單靠市場那只“無形的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政府調控就勢在必行。
人們注意到,剛剛作為工業利潤率最高的行業榮登榜首、享受價格“一路高歌”所帶來的豐厚利潤的鋼鐵行業,由于自身存在的問題,產能擴張勢頭過猛,面對宏觀調控,市場反應過激,價格大起大落,一些中小企業紛紛停產,鋼鐵企業在國家宏觀經濟出現階段性調整時失去應變的彈性。去年就開始被警示已經過熱的鋼鐵行業,自去年上半年走出低谷、一路飆漲至歷史新高、又急轉直下暴跌回落,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前“大起”的價格固然已經超出合理范圍,仍符合供求關系的合理邏輯,但隨后突然“大落”的價格逆轉卻不同此理,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種暴跌是非理性的,是鋼鐵產業鏈對政府宏觀調控的觀望和恐慌心理所致,而非受供求變化所致。5月24日在由中國鋼協發起的“穩定鋼材市場座談會”上,組織方稱其目的是要“消除鋼鐵企業目前的恐慌心理,保住價格”,會后真有那么幾家鋼鐵企業先后宣布上調幾類鋼材的價格,但諸如此類的“價格保衛戰”是否能使鋼材價格止跌抬頭,目前仍看不出跡象。因為國家調控的目的并不是要降低鋼價,而在于調整鋼鐵企業的產品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使整個鋼鐵行業得以良性發展,調控只不過傳遞一種政策信號,作為鋼鐵企業考慮的應該是真正體會到政府的意圖,如何加強自身發展,而不是簡單地應對價格變化。
在應對國家的宏觀調控上,大型國有企業就比民營企業更高一籌。大的鋼鐵企業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鋼鐵價格大幅波動的教訓,對于2003年以來的鋼價猛漲持謹慎態度,在宏觀緊縮鋼價猛跌時損失也相對較小;而新興的中小型鋼鐵企業,往往在鋼價上漲的誘惑之下“敢闖敢上”,導致庫存積壓,損失巨大。據悉,有些地方的大部分鋼鐵企業已經減產或處于停滯狀態。而隨著鋼材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可能還會有不少小型鋼鐵企業紛紛下馬。面對變數,適者生存。小規模、資源浪費嚴重、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將被淘汰,這也許才是國家調控的目的。因此,可以說,目前國家的限制性政策對規模較小的民間鋼鐵企業不是好事,但對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則意味著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國家宏觀調控作用已顯現效應,下一步就是市場各方力量消化吸收的過程。鋼材業如何利用此次調控,整合產業,各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