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瓶頸對中國經濟制約作用依然明顯
更新日期:2004-6-19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由于油價的上漲,許多中國人打消了在近期購車的計劃,前一陣子風風火火的汽車消費熱也因此大幅降溫。對于大多普通中國百姓來說,只為圓一個“汽車夢”而付出自己大部分的月收入,代價過于昂貴了。
出于同樣的原因,機械、汽車、鋼鐵等高耗能重化行業的生產成本也大幅飆升。專家認為,中國主要能源和初級產品的供求格局已發生較大變化,近來持續爆發的電荒、油荒、“煤電之爭”已凸顯中國經濟發展所遭遇的能源瓶頸。
最新統計顯示,2003年,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拉動下,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16.03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1.0%,但能源生產的高速增長仍不能滿足需要。
今年1-4月份,中國共有24個省份被迫實行拉閘限電,超過去年全年拉閘限電的省網數;同時,在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走高的不利條件下,今年一季度中國進口原油超過3000萬噸,原油成品油出現近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來自權威研究機構的研究顯示,2003年入冬以來中國大部分地區出現的“電荒”、“煤荒”和“油荒”,反映出能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這也是資源配置失衡的重要信號。
相關分析人士預言,盡管目前這種資源配置的失衡所引發的緊張還僅僅發生在能源領域,但到2004年底,隨著近兩年上馬的重工業企業基本進入投產階段,屆時為保證一定的產能利用率,企業之間將展開對原材料的爭奪,導致原材料供應緊張。
他們警告說,2004年下半年開始,表面上的能源瓶頸問題,將會逐漸演變成為“人——資源——環境”的全面緊張關系,而這種緊張關系將日益成為資源貧乏的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而這一地區又是重工業企業集中的地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局負責人徐錠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能源問題已不僅僅是供需缺口的問題。中國能源工業除了要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外,還面臨能源效率方面的挑戰,能否提高能源效率成為保障能源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能源利用率較低,每單位能源消耗生產的GDP,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左右。2002年,中國1萬美元GDP的能源消耗為11.8噸標準煤,這一能源消耗水平相當于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6倍。
徐錠明指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主要是長期以來單純追求增長速度和產品數量,忽視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造成的。長期以來形成了以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益為特征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產業結構低度化,高耗能產業如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等比重過高。
解決能源緊張問題應該采取綜合措施。供應方面,應該增加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努力提高供給能力;使用方面,應該繼續加強需求側管理,提倡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