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是否出現了“拐點”?
更新日期:2004-6-19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自上周末以來,一些重要的宏觀經濟數據相繼公布。令人欣慰的是,諸多經濟指標均出現了好轉跡象,終于讓金融市場參與者大大松了一口氣。宏觀經濟分析人士敏感地意識到,中國政府如此密集地公布這些重要經濟數據尚屬首次。事實上,這是在向市場傳達一個有價值的信息:此輪宏觀調控已現成效,中國經濟最終有望實現“軟著陸”。
眾所周知,本輪宏觀調控的起因與調控重點,直指“投資過度及其引發的貨幣供應與貸款增長偏快”之要害。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3%,增幅比4月當月回落16.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5月份貨幣供應量和各項貸款增速有所減緩。其中,廣義貨幣 M2余額為23.48萬億元,同比增長17.5%,比上月末低1.6個百分點,已接近年初預定的17%控制目標;各項貸款本外幣并表余額為18.25萬億元,同比增長19%,比上月末低1.4個百分點。這兩項指標出現明顯好轉,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宏觀調控效果繼續顯現。
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個經濟數據是5月份進出口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使我國今年首次實現單月貿易順差。為什么5月份進出口貿易會出現順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鐵礦砂、鋼材等原材料進口增速明顯回落。例如,進口鐵礦砂8154萬噸(增長33.7%),比上月末回落11.1個百分點;鋼材進口1560萬噸(增長3.9%),比上月末回落8.7個百分點。因此,5月份進出口貿易順差,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我國宏觀調控措施的效果得到了進一步體現。
金融市場歷來對反映物價水平變化的諸多指標尤為敏感。5月份各主要物價指標呈現出一個新的市場特征:雖然同比增長還在繼續擴大,并處于近年來的歷史高位,但同比漲幅縮減或環比下降跡象顯著。其中,5月份 C P I同比上漲了4.4%,同比漲幅比3月份提高了0.6個百分點,并創下七年來最高記錄,同比增長繼續擴大。但是, C P I環比下降了0.1%。另外,若扣除食品價格上漲因素,5月份 C P I同比僅上漲0.6%;5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P P I)同比上漲5.7%,漲幅比4月份提高0.7個百分點,但同比漲幅比4月份回落了0.4個百分點, P P I上漲勢頭已開始趨緩;央行發布的“5月份企業商品價格變動情況”顯示,5月份該指數同比上漲了9.4%,同比漲幅繼續擴大,但月環比下降0.3%,這是自去年7月份以來月環比指數的首次下降。上述幾個主要物價指數的統計顯示,受宏觀調控措施得力的正面影響,物價上漲壓力開始減緩。
5月份反映中國經濟景氣程度的各主要指標出現減速跡象,引出了一個值得金融市場關注的問題,那就是央行將可能推遲加息。盡管目前主要物價指數仍處于近年來歷史高位,尤其是 C P I已接近5%的水平,且近期美聯儲也表示出升息的意愿,加大了調升人民幣利率的壓力,但是,導致經濟過熱擔憂的根本因素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快速回落、貨幣供應量和各項貸款增速有所減緩,都顯示了中國經濟走勢有望出現“拐點”,物價指數有可能會對此作出“滯后”反應。目前中國主要物價指數出現的新特征似乎證實了這一猜想。由此,為央行是否要加息留出了充足的觀察時間。央行將繼續觀察宏觀調控的后續效果,以及今后幾個月 C P I等物價指數的變化情況。所以,從短期看,目前央行并不急于要調升人民幣利率。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看得見的手”對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例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回落,但“看不見的手”對市場需求與供應是否能達到均衡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例如目前投資規模仍然偏大及煤、電、油、運供求關系仍然緊張等。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主要經濟指標是否會出現反復或強烈反彈?如果出現這一情況的話,必然會對物價指數增速已經出現的減速趨勢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們看到,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強調宏觀調控工作不可放松,要繼續按照“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實效”的原則,進一步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
盡管對中國經濟走勢的判斷仍有爭議,但最近公布的一連串經濟數據,仍然給金融市場帶來了比較樂觀的預期,同時,從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短期內央行并不急于加息,中國經濟有望回到“平穩和較快增長”的軌道上,并實現“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