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消費五國商議加強聯合
更新日期:2006-12-30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消費國在石油戰略儲備合作上達成了數項一致。
12月16日,中國、印度、美國、日本以及韓國五國能源部長聚會北京,占世界石油消費45.2%的這幾個國家,聲明將加強戰略石油儲備合作,促進全球能源安全。
石油戰略儲備是消費國應對油價波動的主要武器。
與此同時,歐佩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馬上將會進行其30年來的首次擴軍。
2007年1月1日,非洲產油大國安哥拉將加入這個俱樂部。這使得這個組織的產油量份額在全球上升1.6%。今年11月,安哥拉剛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來源地。
現在,面對全球石油定價權的爭奪已經日趨激烈,而全球能源定價秩序面臨新一輪的調整。
謀建石油儲備合作機制
“這是五大石油消費國首次坐下來探討原油定價問題,”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童莉霞說,“但也說明一種石油消費國欲加強聯合,從而平衡歐佩克的趨勢。”
12月16日,中國、印度、美國、日本以及韓國五國能源部長聚會北京,發表了《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美國五國能源部長聯合聲明》。聲明指出,“如何確保充足、可靠、環保和價格合理的能源供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們面臨的共同挑戰。”五國呼吁加強戰略石油儲備合作,促進全球能源安全。
2005年,五國石油消費總量約為17.37億噸,占全球的45.2%。
某種程度上,石油儲備除解決自身供需外還是平抑石油價格的工具,因此石油儲備的合作被賦予了特別意義。
歐佩克35年來也首次“擴軍”。新軍加盟意味著,OPEC的國際影響力再度提升,原油定價方面更加具備話語權優勢;僅是安哥拉和蘇丹就可能令OPEC在未來兩年內的日產量增加300萬桶。
厄瓜多爾和蘇丹等國也都曾表示有意加入歐佩克。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16日的會議上倡議,五國應充分利用亞太經合組織能源工作組、國際能源論壇等多邊對話與合作機制,加強能源發展現狀、政策取向、戰略規劃等方面的交流,促進信息交流共享,使各國加深了解、增信釋疑。
美國能源部助理部長卡倫?哈伯特12月20日曾表示,五國能源部長會議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還可能接下來舉行五國能源部長會談。
“但中印還沒有建立起戰略能源儲備體系,日本韓國能源產量很少,所以抗風險能力比較弱。由于中國在積極考慮加入IEA(國際能源署)和其它國際性的能源及金融機構,故這次會議重要議題之一是彼此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合作。”國際能源與全球發展中心負責人李月說。
設想“OPIC”
“中國本身是資源國,但同時又是石油進口國,其實有條件在世界貿易格局中掌握一些話語權。”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車長波說。
然而,中國乃至其他石油消費大國如印度、韓國等都對國際油價沒有發言權。盡管,2005年中國共消費原油3億噸,占世界總消費量的7.8%,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全年進口原油約1.2億噸,居全球第三。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國際價格的被動接受者,一度陷入了高買低賣的不利局面。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胡國松說,應充分發揮消費大國的需求優勢,融入全球定價體系,爭取定價的參與和調控能力,以大宗石油消費國的地位,影響價格,化解風險。
中國社科院能源專家管清友說,五國合作還有欲建立一個對應于OPEC的石油進口國組織(OPIC)的設想,石油需求國家從而得以改變價格被動接受者的地位。
此設計也被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提及過。OPEC產銷全球40%的用油,因而擁有定價權。若將目前世界前十位的石油進口國和地區組織起來,其石油進口總量就與OPEC的產量相當。如果建立OPIC與OPEC的利潤分成機制,這樣就能增加OPIC的內部協調和對外談判能力。
中國地質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張意翔說,要想改變現狀,其實還應發展石油期貨市場,掌握石油價格定價權。中國雖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在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比重上卻達不到0.1%,這就要求中國積極發展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參與石油價格的制定,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但在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楊闖看來,世界能源安全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國就能源安全進行外交對話與合作的結果。只有通過外交對話,各國政治領導人主觀上認可構筑能源“和諧大環境”的本質,方能構建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的能源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