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6-12-11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福建經濟總量在上世紀80年代是臺灣的1/40,90年代是臺灣的1/13,現約為臺灣的24.12%,合作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誰將是繼′長三角′ 、′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區之后的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近兩年來,這一′冕冠′遭到中國各地競逐——東北、沈陽經濟區、川渝經濟區、廣西環北部灣地區、武漢城市圈,甚至于湛江都市圈。
而11月18日,在福州的第二屆海峽經濟區高層論壇上,福建省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葉飛文研究員以《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的形成與發展對策》為題提出了′海峽經濟區′作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的完整戰略構想,得到與會200多位兩岸知名專家學者的普遍認同。
′海峽經濟區作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確實具有現實可行性。′昨日,葉飛文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再次強調。
以閩臺為主體
《第一財經日報》:眾所周知,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已納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海峽經濟區′究竟涵蓋怎樣的范圍?
葉飛文:海峽經濟區是以海峽東岸臺灣、西岸福建為主體,范圍涵蓋臺灣海峽兩岸區域,包括臺灣、福建、浙江的溫州、麗水、衢州,江西的贛州、撫州、鷹潭、上饒,以及廣東的汕頭、潮州、梅州、揭陽等地區。
《第一財經日報》:這些地區形成海峽經濟區是否具備現實基礎和可行性?
葉飛文:福建經濟總量在上世紀80年代是臺灣的1/40,90年代是臺灣的1/13,現約為臺灣的24.12%,合作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2005年福建GDP為6560.1億元、臺灣為27203.3億元、粵東為1674.38億元、贛東南為1259.37億元、浙南為2226.02億元。可見,海峽西岸GDP達到11719.87億元,接近東岸的1/2,為海峽經濟區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一財經日報》:除經濟總量外,西岸與東岸合作的基礎條件還有哪些?
葉飛文:西岸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已形成比較便捷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與輻射效應日趨明顯;投資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此外,資源積聚能力和輻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福建與浙南、浙西南、粵東、贛東、贛南、贛東北等周邊地區的合作已全面展開:東面有閩浙贛皖14市經濟協作區,西面有閩粵贛邊區經濟技術協作區,南面有以廈門市為龍頭的閩粵贛13地市經濟協作區,北面有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中部有以福州市為中心的閩浙贛皖福州經濟協作區。這表明海峽西岸內部的協作已有較扎實的基礎,為海峽經濟區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海峽經濟區形成的現實性還在于,西岸主要的海空港和城市群集中在沿海一帶與臺灣相對,便于海峽兩岸城市之間的交流、聯盟和互動協作發展。
兩岸經濟整合是關鍵
《第一財經日報》:海峽經濟區目前處于什么階段?應怎么促成其形成?
葉飛文:目前正處在形成整合期,在這一階段,要加強兩岸三地合作,加快與海峽東岸的經濟整合十分重要,是關系到海峽經濟區能否形成的戰略性行為。
兩岸經濟整合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現有保稅區區港聯動基礎上,設立兩岸自由貿易區試點,在局部區域推進閩臺貨物直接往來,逐漸將試點擴大到西岸的福州、廈門部分港區,再進一步擴大至西岸沿海的主要樞紐港區。
第二步是先進行部門經濟整合,在兩岸一些產業部門、經濟領域或產品類型中排除交流壁壘和貿易障礙,進行某些領域的合作,以此為突破口推動多領域、多部門直至覆蓋各領域的經濟整合;第三步是全面經濟整合,待時機成熟時,推進海峽兩岸在全部產業、領域、產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合作。
《第一財經日報》:海峽經濟區的近期發展目標是什么?
葉飛文:近期在′試點直航′和′金馬直航′的基礎上,以閩臺直接′三通′為突破口,適當放寬某些政策,包括建立閩臺特殊運輸航線、建立閩臺′CEPA′、在福建和臺灣之間設立自由貿易區試點等,對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做出某種類似CEPA的貿易優惠和投資便利化的安排,實現更緊密的經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