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春季報告: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更新日期:2004-4-26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上海證券報消息:2003年是我國克服各種前所未遇的困難,取得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成就的一年,確確實實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戰勝了突如其來的非典襲擊和各種自然災害,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取得GDP增長9.1%的舉世矚目的好成績。在這一年中,全黨全國更進一步深刻理解到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的重要性。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深入人心,為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爭取更大的勝利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2004年盡管我們仍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是在新的一年中保持和鞏固目前國民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的總體趨勢是不容置疑的。
本報告將在模型模擬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預測和分析2004年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問題。
一、主要國民經濟指標預測
2004年固定資產增長速度將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是仍將是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并為我國經濟未來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較好的物質基礎;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在進一步上升,按現價計算,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將達到50%,這是一個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在2004年繼續較好地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主動而及時地進行宏觀政策調整以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的變化,同時國際經濟環境不出現重大的突發事件的沖擊,據我們預測,2004年我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GDP增長率將達到8.7%,繼續保持在較高的增長水平上。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為2.6%左右,比上年略有提高;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為11%左右,增速較上年有所減慢,其中重、輕工業的增加值增長率分別為11.6%和10.2%左右,重工業增長較為明顯地快于輕工業增長,差距幅度大于上年。重工業增長快于輕工業,說明宏觀經濟運行仍將處于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為7.6%左右,其增長速度高于上年近一個百分點,與第二產業增長速度的差距也有所縮小。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2004年將達到66420億元,實際增長率和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5%和20.5%左右。2004年固定資產增長速度將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是仍將是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并為我國經濟未來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較好的物質基礎;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在進一步上升,按現價計算,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將達到50%,這是一個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的零售價格指數和消費價格指數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由于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一系列促進最終需求增長的各項政策起到了較為明顯的需求拉動作用,從2003年起各種價格指數都出現了止跌回升的勢態。國內目前出現的投資的高速增長和糧食供求關系發生的變化,以及國際石油市場原油價格的波動都是拉動價格上漲的因素。預計2004年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消費價格指數的年變動率將分別為1.6%和3.5%,通貨緊縮壓力淡出,通貨膨脹壓力有所顯現。投資品價格指數上升更為明顯,變動率為4.8%左右。
2003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增加,增長速度都超過了2002年。2004年這種居民收入增加的勢頭將會繼續保持下去,并繼續有所提高。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4年將增長9.1%,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在2004年為5.5%左右,多年來首次突破5%,但是仍將低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
2004年,消費仍將保持較穩定的增長,成為促進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達到51370億元人民幣,實際增長率和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0.3%和12.1%,都將略高于上年的增長水平。
2004年將繼續發行一定數量的國債,但是由于財政赤字的水平保持不變,2004年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將繼續略快于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預計2004年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分別為14.9%和13.0%,財政赤字約為3200億元。
2003年我國的對外貿易出現了出人意料的高增長局面,使得凈出口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繼續保持為正,對拉動宏觀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雖然多數有關國際機構預測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量會略有上升,但是國際環境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同時我國必須認真履行加入WTO的承諾。因此,與上年相比,2004年我國進出口的增長速度將都會有所下降。預計2004年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將分別為21.3%和16.2%。在2004年中,進口增長速度仍將快于出口增長速度。與前幾年相比,對外貿易順差的數量將會明顯減少,但是對外貿易的總格局仍將會有一定數量的貿易順差。
總的來看,我國國民經濟在2004年中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但是國內外各種因素存在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審時度勢,繼續努力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化解消極因素,力爭在深化改革和加強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保持國民經濟適度快速穩定協調地健康增長。
2004年主要國民經濟指標預測結果如下:
2004年
1 、總量及產業指標
GDP增長率 8.7%
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率 2.6%
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 11.0%
其中:重工業 11.6%
輕工業 10.2%
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 7.6%
其中:交通運輸郵電業 7.6%
商業服務業 7.2%
2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總投資規模 66420億元
名義增長率 20.5%
實際增長率 15.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 50.2%
3 、價格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率 1.6%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率 3.5%
投資品價格指數上漲率 4.8%
GDP平減指數 4.2%
4 、居民收入與消費
城鎮居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9.1%
農村居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增長率 5.5%
城鎮居民消費實際增長率 15.5%
農村居民消費實際增長率 5.4%
社會消費實際增長率 6.7%
5 、消費品市場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51370億元
名義增長率 12.1%
實際增長率 10.3%
6 、財政
財政收入 24920億元
增長率 14.9%
財政支出 28120億元
增長率 13.0%
財政赤字 3200億元
7 、金融
居民存款余額 123330億元
增長率 19.0%
新增貸款 29350億元
新增貨幣發行 2410億元
8 、對外貿易
進口總額 5010億美元
增長率 21.3%
出口總額 5100億美元
增長率 16.2%
貿易順差 90億美元
二、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目前出現的價格上漲與1988~1989年和1993~1994年出現的通貨膨脹是不一樣的,在程度上是有巨大差別的。應該說,目前的價格形勢是,通貨膨脹壓力在較快地增大,但是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還不大。
2003年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基本扭轉了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GDP增長率徘徊在7%~8%之間的局面,走出了通貨緊縮陰影,GDP增長率達到9.1%,宏觀經濟運行進入了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同時,隨著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又出現了一些可能影響未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新因素。確實,目前我國經濟增長處于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一個使我們面臨新的考驗的時期。我們應該進一步做好宏觀調控工作,保持宏觀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在未來的若干年內實現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協調增長,避免出現又一次經濟的大起大落,給國民經濟發展造成損失。
在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是宏觀經濟是否已經“過熱”,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是否會出現通貨膨脹。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從食用油和糧食價格的上升開始,接著出現了鋼鐵、水泥、煤炭等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的上升。到2004年1月份,生產資料的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6%,同時,自1997年以來,生活資料的出廠價格首次同比上漲了0.3%。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3.2%,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仍然上升了2.1%。2月份,人民銀行監測的企業商品價格表明,投資品價格較上年同期上升7.6%,消費品價格較上年同期上升5.7%,其中許多工業原材料和糧棉的價格上漲幅度都較2003年同期上漲了20%以上。不到一年以前的時候,我國價格水平還處于通貨緊縮的壓力之中,而現在如此之快地就出現某些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確實需要密切關注。
引起目前價格水平出現明顯上漲的原因主要有:第一,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引起某些投資品,特別是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第二,我國連續數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下降,引起糧食及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漲;第三,未來抑制對某些部門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而采取的限制措施后,造成的相關產品的價格在短期內的上升;第四,世界經濟出現復蘇,許多重要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也明顯上漲,對我國國內有關商品的價格上漲造成的拉動作用;第五,世界原油價格持續走高,也會對我國經濟產生推動價格上漲的影響。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日益增加和對外開放的深入,以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我國國內市場的價格水平與國際市場價格水平的關聯互動、相互影響的關系日益明顯,這一因素也增加了我國國內價格水平出現較大波動的可能。上述可能引起總體價格水平上漲的因素,加之去年下半年以來出現的價格上升對今年的翹尾影響,我國總體價格水平在一段時期之內出現較明顯上漲的可能性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GDP增長率還在一位數區間,處于潛在增長率的范圍內,貨幣供給的增長基本適度。雖然某些生產資料和糧食的價格上漲過猛。但是,作為衡量通貨膨脹主要指標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升幅度仍在較為溫和的范圍內,有些重要的消費品價格還有所下降。商品供求關系既存在供不應求的品種,也存在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品種。總的來說居民消費需求還需要進一步啟動。因此,目前出現的價格上漲與1988~1989年和1993~1994年出現的通貨膨脹是不一樣的,在程度上是有巨大差別的。應該說,目前的價格形勢是,通貨膨脹壓力在較快地增大,但是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還不大。
我們必須注意到,目前上游產品的價格急劇上漲是不爭的事實,其潛在的危險是客觀存在的。由此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將主要是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最后是否會導致全面的價格上漲,關鍵在于目前上游產品的價格上漲如何傳導,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傳導到下游產品的價格中去。如果對目前增長過猛的地方投資意愿不加控制,對投資率不斷攀升的趨勢無法有效扭轉,那么即使最終消費需求不明顯上升,由于成本推動,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目前上游產品的價格上漲趨勢也有可能逐步傳導下去,引發全面的價格上漲。
但是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目前上游產品的價格上漲不能完全傳導到下游產品中去。做出這種判斷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下游多數制造業產品目前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不少行業由于種種原因仍存在著相當的利潤空間,他們必須也有可能自行消化成本的上漲;第二,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相對來說仍處于較低水平,由于居民總體收入增長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低于GDP增長,因此居民消費需求很難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因而從需求方面限制了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的向下傳導;第三,我們已經采取了一些宏觀調控措施會對價格上漲的傳導產生抑制作用。
上游產品的價格上漲不能完全傳導到下游產品中去的結果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可能有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是:第一,有利于依靠市場力量推動結構調整;第二,有利于加強市場競爭,通過優勝劣汰提高企業效益水平;第三,有利于調整利益分配結構,特別是增加農民收入。不利的方面是:第一,一些效率低、競爭力差的企業會出現經營困難,甚至破產,會造成新的下崗失業,增加全社會的就業壓力;第二,存在著一段時期后再次出現通貨緊縮壓力的問題。
三、投資問題分析
當前價格上漲較為明顯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一段時期以來,投資增長速度過快,引起了某些投資品價格的急劇上漲。投資是當前需要重視的問題。目前,投資一方面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是引起宏觀經濟結構問題的重要原因,具有兩面性特點。因此,當前投資問題處理得是否妥當將對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1、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急需調整
目前需要重視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調整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投資占GDP比例偏高。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投資率(或積累率)偏高一直是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一些經濟學家曾經研究過在我國當時條件下適當的積累率應該是多少。他們的結論是積累率應該在25%~30%之間。但是,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投資率不僅偏高而且大幅度劇烈波動;在50年代后期“大躍進”期間,積累率高達51%以上;而在60年代初期“三年困難時期”,積累率又低到僅為16%左右。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我們主動保持了一個較高的投資率。在制定“八五”計劃的時期,提出了30%的投資率指標,并以此投資率來綜合平衡宏觀經濟增長計劃。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我國的投資率實際上沒有一年低于30%,而是基本上保持在35%~40%的水平上。特別是自90年代后期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我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由于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導向明顯地傾向于投資,因此投資率進一步明顯攀升。2002年按支出法計算的投資率已經達到3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超過41%。2003年按支出法計算的投資率達到42.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進一步上升,已經超過了47%。據預測,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甚至可能接近50%。
第二,投資增長率偏高。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出現過三次經濟“過熱”,每一次過熱之初,都伴隨著投資的過高增長。1986年第一次“過熱”時,1984~1985年投資增長率為28.2%和36.8%;1988年第二次“過熱”時,1987~1988年投資增長率為21.5%和25.4%;1993年第三次“過熱”時,1992~1993年投資增長率為44.4%和61.8%。當然,投資較快增長并不一定必然意味著經濟“過熱”,但是,2003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7%,確實需要我們注意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
第三,投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攀高。自1998年開始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來,由于這一政策的投資導向性,使得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的大小發生了逆轉。在1998年時,投資增長和消費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約為30%和66%。而到2003年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逐步上升到55%,而消費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到45%。
上述三種情況說明,從宏觀上看,適度地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控制投資,確實是當前的當務之急。
2、一段時期以來某些部門的投資超高增長的問題明顯存在
總體來看,2003年以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表明投資需求顯著增加。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實施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擴大投資為導向,以政府主導的國債投資為重要內容。一方面各級政府投資熱情高漲,國債投資項目帶動了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另一方面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實施多年逐步帶動了社會投資,非政府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第二,在世界經濟不十分景氣的環境中,我國出口增長顯著。但是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也在迅速提高。出口退稅對出口的刺激作用,使得國內資源的配置也出現一定程度的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投資的增加。
第三,近幾年來重化工業增長速度一直明顯快于其他工業部門,在重化工業內部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循環的投資需求。
第四,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住房、汽車等產業的迅速發展不僅加速了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增長,而且對投資結構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五,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城鄉發展差距擴大、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日趨嚴重,某些高收入階層的超前消費,不僅使總體消費的供給結構出現某種程度的扭曲,而且造成投資總量和結構的相應問題。
目前,調整投資結構的重點應該是控制某些部門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投資。2003年某些部門的投資增長確實出現了超高速增長:鋼鐵、電解鋁、水泥的投資分別增長了96.6%、92.9%、121.9%。(此外,紡織、汽車、煤炭的投資也分別增長了80.4%、87.2%、52.3%)出現這樣的情況需要進行認真的分析。這些部門投資的超高速增長的直接原因是市場對這些部門產品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這是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相聯系的。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部門產品的供給相對不足。其深層次的原因又在于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對這些提供能源和基礎原材料產品的部門的投資的相對不足。我們計算了對煤炭、非金屬材料、鋼鐵、有色金屬、電力、鐵路6個部門的歷年投資情況。發現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對這6個部門的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在21世紀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從1997~2001年對上述6個部門投資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8.7%,-2.7%,-2.0%,11.1%,8.7%,7.1%。除了有色金屬部門外,均低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同期的年均增長速度。對煤炭、非金屬材料和鋼鐵部門的投資年均增長速度甚至為負數。前期投資不足應該說是目前供給與需求產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三個問題:
第一,目前對某些提供能源和基礎原材料產品的部門的投資的超高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前期這些基礎性部門投資不足的補償,因此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二,隨著宏觀經濟進入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和競爭機制在逐步加強。同時,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正在發揮帶動社會投資活躍的效果。
第三,目前市場競爭機制的表現和社會投資主體的行為,還帶有明顯的不成熟性,甚至扭曲性,因此,在目前階段加強宏觀調控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3、注意防止出現三個方面的問題
總結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特別是曾經出現過的三次“過熱”的經驗教訓,為了保持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目前,在對某些部門投資超高速增長進行宏觀調控的時候,需要注意防止出現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防止過高的投資增長,造成經濟“過熱”,引發通貨膨脹,出現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由于投資的“過熱”引發了總體經濟“過熱”的局面。在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礎上,加強宏觀調控,切實解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不斷上升的趨勢,已經成為保持經濟社會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的當務之急。
第二,防止對提供能源和基礎原材料產品部門的投資不足,而引發在下一輪經濟上升期出現對基礎原材料產品的供不應求。在保持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的同時,特別要注意對基礎部門投資的穩定增長,防止在一定時期內產生“瓶頸”制約。因此,目前保持對這些部門一定規模的投資是必要的。
第三,防止社會投資主體受短期市場利益的驅使,盲目投資,特別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投資,造成未來供給能力的過剩,且由于水平低而缺乏競爭能力,從而對全社會形成通貨緊縮壓力。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進一步加速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投資的引導和指導作用,遵循市場規律,進行宏觀調控。
四、政策措施建議
2004年是我國改革和發展十分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我們面臨著比前幾年要復雜得多的局面,許多深層次的問題的影響依然嚴重。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避免出現大起大落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努力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爭取把較好的局面穩定地保持下去,并努力開拓更好的局面,為全面落實十六大提出的戰略任務創造良好的基礎,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根據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特點,我們應該采取因勢利導的方針,密切關注,認真應對,將形勢引導到相對最為有利的方向上去。總的原因應該是:第一,控制過高的投資需求;第二,進一步啟動消費需求。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聯動。具體建議如下:
①在財政政策方面,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要進一步“淡出”,要進一步調整國債的發行力度和使用方向,堅定不移地加強國債資金對農村的投入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投入。如果“三農”問題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如果社會不穩定因素不能得到有效緩解,就無法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②在貨幣政策方面,除了已采取的必要措施之外,要動用利率政策、調高銀行存貸款利息率。如果在未來的兩三個月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升率在3%~5%以上,則還應該采取進一步的必要措施。
現行的銀行利率是在前一段存在通貨緊縮問題時制定的,目前宏觀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實際利率已經變為負數。實際利率長期扭曲,不利于抑制盲目投資。利率的調整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信號和手段,較之單純的行政控制,具有更好的宣示性、普適性和公平性。調高銀行利息率不僅有利于調整實際利率水平,保持正常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同時有利于從貨幣供給源頭上控制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進一步發展,控制某些部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蔓延。同時調高利率還有利于在存在通貨膨脹壓力的情況下保護一般居民利益不受或少受影響,體現“注重以人為本”和“關心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原則。
③要注意保護各方面的積極性。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控制投資過快增長的主要辦法,不是簡單地壓投資。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一定的“過度”投資對于加強市場競爭來說也是必要的。解決投資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實現在宏觀經濟運行過程中,使居民收入水平能夠得到有效提高,改變前一段時期中總體居民收入增長落后于GDP增長的狀況,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以實現投資的穩定協調增長,保持投資與消費的合理比例關系,最終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04年是我國改革和發展十分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我們面臨著比前幾年要復雜得多的局面,許多深層次問題的影響依然嚴重。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避免出現大起大落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努力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爭取把較好的局面穩定地保持下去,并努力開拓更好的局面,為全面落實十六大提出的戰略任務創造良好的基礎,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課題總負責:劉國光、王洛林
執行負責人:李京文、劉樹成、汪同三
執筆:汪同三、沈利生、萬東華
(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