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訴率低痛失諸多海外市場 中國連續11年為反傾銷最大受害國,石化產業是重災區
更新日期:2006-11-21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11月17日,2006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海外反傾銷形勢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楊偉才在會上指出,隨著我國石化產品在國際市場所占份額越來越大,石化產業一直是反傾銷的重災區。由于應訴率低,許多石化企業因此痛失海外市場。
據楊偉才介紹,目前我國已成為外貿大國,進出口規模居世界第三位,特別是石油化工領域。據國家海關總署統計,2005年我國石化產品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37.8%;2006年上半年出口貿易額為306.3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與此同時,反傾銷這種貿易摩擦數量增多是我國對外貿易高速發展時期的特點之一。我國已經連續11年成為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其中石化產品更成為反傾銷重災區。據統計,僅2005年,各國針對中國的反傾銷立案調查共57起,其中12起是針對我國化工產品,約占五分之一,涉及輪胎、季戊四醇、碳酸氫鈉等9種化工產品。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由于應訴企業少,因而中國痛失許多海外市場。2003年美國對我國出口的氯化鋇征收155.5%反傾銷稅,對我國出口的高錳酸鉀征收128.94%的反傾銷稅,對個別過硫酸鹽企業征收119.02%的反傾銷稅。面對如此高的稅率,大部分企業選擇沉默,因而不得不退出已經占有的市場份額,有的甚至被徹底逐出原有市場。近5年來,國際上針對中國輪胎行業的大規模反傾銷就達5次。由于不應訴,中國輪胎企業因此先后丟掉了埃及、秘魯、土耳其、印度等市場。
楊偉才分析說,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實力相差懸殊、不了解國際貿易規則、難以支付高額訴訟費用,這些是中國石化企業不愿應訴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目前全球新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增多,貿易摩擦的領域和范圍從個別產品擴大到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等全方位。而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已逐漸成為貿易摩擦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