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氯堿市場需求過剩轉為供應緊張
更新日期:2006-10-20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2004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復蘇,需求轉強,加上歐美許多生產商不堪成本重負關閉了生產裝置,世界氯堿市場由供應過剩轉為供應緊張,產品價格上漲,利潤全面恢復。但由于前幾年氯堿產業盈利不佳挫傷了生產商的投資積極性,北美和西歐在增加新產能方面投入不足,預計今后幾年世界氯堿市場供應將持續保持緊張狀態。2005年,世界氯堿總產能約6100萬噸,燒堿產量約5450萬噸,氯氣產量約4950萬噸,氯及燒堿銷售收入約160億美元。
世界氯堿生產集中度比較高,目前共有500多家氯堿企業,其中近半數在亞洲,但其規模普遍較小。除亞洲外,世界氯堿生產主要集中于若干大型跨國公司,其中11家最大氯堿企業燒堿產能占世界總產能的37.4%。陶氏化學、OccidentalChemicals、PPGIndus鄄tries、奧林和臺塑5家公司的燒堿產能占美國總產能的79%,蘇威、IneosChlor和拜耳等10家公司的燒堿產能占西歐總產能的77%。今后一段時期,隨著市場需求增速放慢和老裝置淘汰,歐、美、日等發達地區氯堿產業發展方向將是總產能下降,但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目前世界燒堿生產工藝主要有離子膜法、隔膜法及水銀法,另有少量苛化法。離子膜法能耗低,產品純度高,污染小,操作成本低,是新建燒堿裝置的首選。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世界范圍內一批新建氯堿裝置陸續投產,氯堿產品價格可能將從峰值轉入下降周期。由于亞洲對氯產品和燒堿需求非常旺盛,大部分新建裝置分布在亞洲,其中中國將占最大份額,中東地區由于生產成本較低也有一些新項目。
氯堿生產過程中會同時按比例產出燒堿和氯氣,但市場對燒堿和氯氣的需求卻不一定符合這一比例,因此燒堿和氯氣的平衡將始終是世界氯堿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課題。2005年世界氯氣需求量為4975萬噸,主要用途是通過二氯乙烷和氯乙烯單體生產PVC,約占氯氣消費量的34%;20%用于生產有機物;6%用于水處理化學品;6%用于氯化中間體;4%用于造紙;2%用于無機物。預計今后一段時期,氯氣產品鏈下游四大主要領域PVC、環氧丙烷、環氧氯丙烷和光氣系列(聚碳酸酯、MDI、TDI等)的市場需求均將保持穩定增長,世界范圍內對氯的需求將年均增長3%左右。同期,預計世界市場對燒堿的需求增速為年均2%左右,因此燒堿市場將出現一定程度的過剩。不過,如果能更為有效地利用氯,可在某種程度上緩解氯堿不平衡問題。
趨勢分析\
產業結構調整\
發達國家氯堿產品市場早已成熟,產能增長緩慢,利潤水平降低,技術和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美國、日本的大型氯堿企業紛紛實施重組、兼并、收購,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實施低成本戰略,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重視可持續發展,實施從“末端處理”向“預防污染”轉變的戰略,水銀法和隔膜法工藝裝置將逐步被淘汰。另外,由于氯堿產業附加值較低,在能源價格高漲的情況下,將主要通過規模化、集約化、上下游一體化以及精細化等手段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氯堿與石油化工的結合將成為產業發展方向。
生產和進出口格局
今后一段時期,世界燒堿生產和進出口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產能的增長將主要來自東北亞、東南亞和中東,而北美和西歐等傳統燒堿輸出地區的產量和比重將有所下降,成為燒堿凈進口地區。中東擁有豐富而廉價的石油資源,在出口過剩燒堿方面有很強的實力;東北亞(中國、韓國等)燒堿產量增長很快,具有較強的燒堿出口潛力。澳大利亞、牙買加和蘇里南等世界鋁生產大國仍將是燒堿的主要進口國,年進口量在140萬噸左右。
技術發展方向\
世界氯堿技術發展總體方向是規模大型化,節能降耗技術將成發展重點。新建和擴建氯堿產能90%以上將采用離子膜法工藝,離子膜燒堿生產技術發展方向主要是高性能離子膜和電解槽技術的改進和應用。離子膜主要是發展低電耗膜、高電流密度下使用的離子膜和高濃度燒堿用膜;電解槽主要是發展常極距、小極距向零極距,降低槽電壓和膜-電極一體化技術。
PVC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探索采用價格便宜的乙烷作原料,用直接氧氯化法生產出低成本的氯乙烯單體;改造平衡氧氯化工藝,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解決聚合體系的穩定性及防粘釜問題;改進懸浮聚氯乙烯樹脂的粒徑分布以及開發使用性能更好的專用樹脂,如開發透明度更好的抗沖擊氯化氯乙烯-丙烯酸酯接枝共聚樹脂,研制更易于加工的聚氯乙烯薄膜專用樹脂,改進丙烯酸酯改性的聚氯乙烯型材專用樹脂的生產方法等;在聚氯乙烯樹脂加工應用方面,通過共聚和共混改性生產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聚氯乙烯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