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與俄羅斯聯邦赤塔州 合作開展生態環境和界河水體水質保護
更新日期:2006-10-10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近幾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領導下,積極與俄羅斯聯邦赤塔州開展環境保護國際合作,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界河水體水質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
1994年3月29日,中國、蒙古國及俄羅斯聯邦3個國家環境保護部門在蒙古國烏蘭巴托市簽署了“中、蒙、俄三國建立共同自然保護區協定”,在各自國家的法律框架下,分別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境內的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蒙古國東方省境內的達烏里爾自然保護區及俄羅斯聯邦赤塔州境內的達烏里斯克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之間,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科學研究及環境監測合作。該共同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7萬平方公里,其中中方面積為7400平方公里。1995年,在俄羅斯赤塔州成立了中蒙俄三國自然保護區聯合指導委員會,并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三國自然保護區聯合指導委員會主任由三國環境保護部門的副部(局)長擔任,工作組組長由3個保護區的主任擔任。從1995年以來,先后召開了4次聯合指導委員會會議和15次工作組會議。1996年在蒙古國喬巴山召開的中蒙俄三國自然保護區聯合指導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該共同自然保護區被命名為中蒙俄達烏里國際自然保護區。2000年在滿洲里市舉行了中蒙俄三國自然保護區聯合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中蒙俄自然保護區聯合指導委員會成立以來,三國在科學調查、環境教育、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計劃、工作的共同方法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在歷次會議上,中蒙俄三國自然保護區聯合指導委員會都討論了作為整體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的問題。
額爾古納河是松花江流域較大的一條支流,全長970公里,干流為中俄兩國界河,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20億立方米。為了加強對額爾古納河水體水質的保護,2003年2月20~24日,應俄聯邦赤塔州第一副州長奧古涅夫先生的邀請,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代表團一行7人,在俄聯邦赤塔州紅石市就額爾古納河水狀況問題與俄聯邦赤塔州代表團舉行了會談,雙方代表團團長簽署了《俄聯邦赤塔州代表團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代表團關于額爾古納河水狀況問題的會議紀要》,并于11月提交了我方起草的監測方案建議。2005年3月自治區政府批準了自治區環保局關于設立中俄環境保護工作組并開展額爾古納河水質監測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請示。
2005年8月20日,應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郝益東副主席的邀請,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舉行了中俄額爾古納界河環保合作會議。雙方代表團團長分別就本次會議的意義及主要內容發表了意見,交流了關于額爾古納河水環境及自然生態現狀等相關信息,并簽署了《中俄額爾古納界河環境保護合作會議(海拉爾)會議紀要》。
根據《會議紀要》,2006年1月23~24日,以中國呼倫貝爾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吳鎖柱為首的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一行5人與以俄羅斯赤塔州工業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副處長緬杰列夫伏·阿為首的俄羅斯赤塔州代表團一行8人在俄羅斯赤塔市舉行了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俄羅斯赤塔州關于額爾古納河水質與河流濕地生態共同監測的技術工作會議,雙方討論了共同進行額爾古納河水質監測的監測斷面布設,確定了水質監測指標;討論了2006年度水質監測計劃、2007年度水質監測計劃、河流生態監測計劃。
2006年8月16日,應俄羅斯聯邦赤塔州副州長沃·伊·別洛杰洛夫的邀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東、自治區環保局副局長崔建國率代表團一行10人與俄羅斯赤塔州政府代表團就共同保護額爾古納河問題在赤塔州赤塔市舉行俄中常設工作例會。雙方研究并簽署了《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與俄羅斯聯邦赤塔州政府關于保護額爾古納河的合作協議草案》;制定了額爾古納河水質及沿岸生態狀況的2006~2007年共同監測計劃。2006年在6個監測點位進行監測,從2007年開始執行中俄兩國政府間簽署的《中俄跨界水體水質聯合監測計劃》,對3個水質斷面實施共同監測;研究確定了額爾古納河水質的指標和交換監測數據信息的形式與程序等內容。額爾古納河生態及生物多樣性技術小組將在下一次會議之前制定額爾古納河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共同監測方案。
2002年5月23日至2003年1月15日,中國呼倫貝爾市環境監測站對額爾古納河干流及其上游我境內各出境水體共7個斷面進行了平、枯兩個水期的3次監測。從監測結果看,額爾古納河水質相當于我國地表水Ⅳ類至劣Ⅴ類水體,屬受一定程度的污染水體,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物,應來自人為污水排放和自然水土流失。各次監測結果說明,俄方提出的鐵、銅、鋅各項重金屬在額爾古納河干流和我方各出境水體的濃度在自然本底水平,我方全流域內無此類污染,俄方提出這些項目應屬有誤或屬俄方自身排放的污染物。
我方自2003年5月將額爾古納河中游的黑山頭斷面列入國家重點流域水質監測斷面,進行每月一次監測,并隨時上報。從監測數據看河流水質為Ⅳ類水體,主要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COD、揮發酚。2004年1月黑山頭水質監測自動站建成投入運行,列入國家水環境監測網,實施水環境質量監測周報。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和赤塔州自然資源與燃料能源局在海拉爾舉行的《中俄額爾古納界河環境保護合作會議》紀要,呼倫貝爾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與赤塔州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中心于2006年2月28日~3月6日,對額爾古納河5個監測斷面水質進行了共同監測。中方監測結果顯示,監測各個斷面的水質均屬劣Ⅴ類水體;主要污染指標為溶解氧、氨氮、總磷、COD、BOD5、鐵、揮發酚等,屬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導致的有機污染。分析原因,本次監測時間為額爾古納河結冰季節,屬相對枯水期,水量少、水體自凈能力差,超標項目較多,不能準確反映該河流水質的實際情況。擬于今年9、10月份再監測兩次,以3次平均值重新鑒定水質狀況。
2006年8月17日,在俄羅斯聯邦赤塔市舉行的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俄羅斯聯邦赤塔州政府關于額爾古納河水質和生態保護會議上,雙方經友好協商達成一致意向:雙方在各自境內開展額爾古納河河流濕地及沿河地區生態調查,并相互交換調查結果;雙方在各自境內建立保護額爾古納河河流濕地生態的自然保護區,相互交流這些保護區的相關信息,在條件成熟時,考慮建立共同的跨界自然保護區。現在,沿額爾古納河中方一側,我們已經建立了4個自然保護區:額爾古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室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額爾古納濕地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及二卡自然保護區。
目前中俄兩國在國家層面上正在加強協調聯系,加大了對自然保護區和界河水體水質共同保護與監測的協調指導。為防止發生跨國界的水污染事件,雙方應逐步建立環境應急處置協調機構,開展監測、應急處置能力演練。雙方在國家共同合作框架下,開展地區間的環境監測技術、科學研究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共同保護好額爾古納河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