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業發展要邁環保“高門檻”
更新日期:2006-9-26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近年來,我國一些紡織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曾經出現過因環保問題而被迫停產,甚至少數知名大廠也被列入了環保‘黑名單’的情況。如何做到企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已成為擺在染整工作者和相關行業面前的重任。清潔生產、節水、節能、降耗已成為染整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環保也已成為染整企業存亡、行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是在日前舉行的第六屆全國染色學術研討會上,染整業內專家提出的重點。
染整業快速發展
染料工業的發展動向與紡織品纖維緊密關聯。近年來,世界紡織纖維產量以年均2.7%速度增長,其中合成纖維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5.0%。我國紡織纖維增長速度更超過了這一數值。據統計,2004年世界染料工業總產值超過80億美元,產量接近100萬噸,其中紡織染料所占比重超過80%。中國染料工業協會的統計表明,2004年我國染料產量為54.1萬噸,實際消耗量為37.9萬噸,占產量的70%。從世界和我國的紡織品產量、染料產量與消耗量來看,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染料公司新染料的研究和開發重點也集中在這兩種染料。與此同時,近年來,高固色率、高色牢度、高提升力、高勻染型、高重現性等現代染料品種的開發也加快了步伐。今年上半年,我國印染布產量已經達到196.73億米,預計全年產量能夠突破400億米。多年來,無論是在染料研究和生產領域,還是在紡織染整加工領域,人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努力解決紡織產品的色牢度問題,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各種新的染料、新的助劑和新的印染工藝技術不斷涌現。
環保壓力日漸突出
隨著全球范圍內紡織品貿易配額的取消,世界紡織品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市場對生態和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紡織品貿易進入了生態競爭時代,生態性能的指標不斷增加,甚至紡織品的價值也增加了生態性能的評估指標,使得紡織品的生態性能成為國際貿易中必須考察的內容,這種生態性能的要求隨著近年來歐美等國設置“綠色壁壘”的力度進一步提高,設置速度進一步加快,使得禁用和限用的紡織化學品迄今已經達到2000多個品種并且要求越來越嚴格。同時,紡織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廢水廢氣和廢渣的環保壓力進一步加大,治理和排污費用的大幅漲價大大提高了生產成本。二是紡織企業的能源壓力越來越大。以我國的染整企業為例,由于近年來能源價格不斷上漲,而染整加工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其能耗要占總能耗的80%以上,這就使得企業的能源成本從原來只占總成本的15%~20%猛漲到50%~60%,已經嚴重威脅到企業的可持續生產。三是現有染色工藝重現性差和產能低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尤其在當前能源、水資源、原材料等成本占據生產成本的比例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嚴重影響到產品品質的提高和企業的效益。紡織品市場的這些新特點和新因素對印染行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紡織品的染色注重環保和生態效益,注重低能耗和低成本,注重高重現性和高生產效率與高質量和高效益,注重準確反應客戶需求和快速交貨等。因此,降低生產成本、工藝簡單、染色重現性好、染料利用率高、節能環保成了染整業追求的目標。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染整專業委員會主任盧潤秋在發言中指出:“近年來,企業面臨的環保壓力逐漸突出,屢屢出現因環保問題導致企業被迫停產,甚至少數知名企業被列入環保黑名單的情況。如何處理好經濟和環保的協調發展,是擺在染整工作者和相關行業面前的重任”。
染整專家的建議
如何加快我國染整業的發展?如何處理好經濟和環保協調發展的問題?在第六屆全國染色學術研討會上,染整業內的專家們提出了建議。一是努力提高各級領導及技術人員的思想素質和環保意識,使之變成自覺行動,同時還要有強有力的約束措施,特別是在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簡單的以罰代法上下功夫,把思想統一到可持續科學發展觀上來,認真落實紡織“十一五”規劃。二是專業人員要積極開發和采用有利于清潔生產、節水、節能、降耗的新工藝、新技術,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三是加強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深加工,鼓勵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差異化份額,有能力的企業要提高接第一手單的能力,與客戶捆綁提高抗風險能力,提高執行環保措施的經濟實力,避免惡性競爭。四是國家和行業應加強宏觀調控,對實施環保措施要有鼓勵政策,染整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環保、創新和機制,特別是機制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