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慶祝交易所正式運營1周年
廣東塑料交易所——大宗工業原料流通領域的創新典范
1年時間=成交總量300萬噸+成交額350億元+國內外交易客戶500多家
“廣塑指數”=塑料原料價格的風向標
我國第一家現代化大宗塑料原料電子交易所——廣東塑料交易所經過一年的跨越式發展,創立了兩條異乎尋常的等價公式。自2005年9月26日正式運營以來,廣東塑料交易所國內外客戶發展至500多家,成交總量達300萬噸,成交金額350億元。2006年9月,交易所成為“廣東省龍頭市場”,被廣州市列為“五大工業原料電子交易平臺”中的龍頭市場,成為廣東省和廣州市政府重點支持的現代電子交易市場。交易價格信息已被國內外塑料行業客戶高度關注,成為我國塑料原材料價格重要的晴雨表,為我國大宗工業原料新型流通方式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廣東塑料交易所的成立背景和籌備歷程
廣東,歷來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二十多年以來,在這片東南沿海的熱土上,創造和產生了大量的創新模式,引領了一輪輪的改革浪潮。廣東塑料交易所的誕生和發展,正是時代和改革開放共同催生的成果。
“十五”期間,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塑料原料、石油、煤炭和鋼材等大宗工業原料的流通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保障了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全社會對支撐我國龐大制造業基礎的“工業糧食”、“工業血液”等大宗工業原料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塑料價格、原油價格、煤炭價格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價格的漲跌也牽引著無數行業企業和經營者的眼球。同時,飛速發展的形勢對流通領域資源優化配置和流通方式創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的戰略方針。商務部在2004年頒布了《全國商品市場建設綱要》,提出了具體的配套政策措施。廣東省和廣州市也相繼出臺了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大宗工業原料電子交易市場的產業政策。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吹響了在大宗工業原料流通領域探索和發展電子交易平臺等新型流通方式的號角。
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國內貿易流通領域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快速推進,新型交易業態不斷出現。塑料原料行業經過近幾年的高速增長,全國年塑料需求量達到5000萬噸以上,現貨貨值6000億元以上,行業企業多達數十萬家。其中,電石法PVC的生產量和消費量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并成為大宗工業原料中唯一一個具有國際定價權的商品。但是,行業內的貿易流通模式仍停留在主要依靠電話、人員走訪洽談的傳統模式階段,追漲殺跌、往復搬運貨源還是常見的現象,缺乏一個集中成交、保障履約和提高交易效率的電子交易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塑料行業的發展階段與國家鼓勵支持流通領域創新發展的大政方針在同一個時期出現了結合點。2004年3月,廣東塑料交易所應運而生,成為全世界第一家塑料電子交易所。交易所在大量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決定采用國際大宗工業原料現貨行業通行的現貨電子交易(OTC)模式,并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交易系統開發、人員培訓和市場前期推廣工作。2005年9月26日,商務部、廣東省和廣州市政府以及中國氯堿協會、行業企業的領導和代表500余人匯集廣州市,見證了交易所的開業運營儀式。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均以第一時間報道了這一國內流通領域和塑料行業的盛事。
交易業績、社會示范效應的雙豐收
大鵬一日乘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廣東塑料交易所甫一亮相,便以其創新的理念、規范的運作、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準備在全國塑料行業引起震動。交易所將其電子交易模式歸納為“集中交易、分批付款、分批發貨、分批提貨”十六個字,其全電腦化、網絡化的交易方式和特有的第三方信用保障機制彌補了塑料行業傳統流通方式的不足,是運用電子交易手段對現貨流通模式的完美再現和提升。
交易所的硬件設施也在電子商務領域中獨領風騷。交易所擁有全國現貨電子交易市場行業最大的電子交易大廈、30萬噸的現貨倉儲庫容設施和12000平方米的交易商服務公寓,配備了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子交易系統。一年以來,交易所先后承擔了兩項廣東省和廣州市重點資金支持項目的開發,塑料電子交易系統和信息數據平臺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同時,交易所還相繼在上海、天津和內蒙等地設立了交割倉庫,建立了覆蓋全國主要塑料原料產區、銷區和傳統集散地的倉儲物流網絡。一位國內知名專家在考察交易所的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電子交易系統后贊道:“一般的電子商務,給人們的印象是買幾臺服務器,租幾間房屋,脫離不了網站的實質。但廣東塑料交易所的出現,是真正“鼠標+水泥”模式,讓電子商務貼近了行業,貼近了經濟生活”。
僅僅一年過去,許多大中型的上游生產廠商通過銷售塑料原料,下游企業則提前下達訂單安心組織生產,中間貿易流通企業則感受到了交易的高效便捷。交易所的交易品種包括了PVC、PP、PE和ABS等四大通用塑料原料;交易所的客戶群體以幾何級數快速增長,客戶遍及全國三十個省市區。不僅國內的企業,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的塑料廠商也紛至沓來,初顯國際化、全球化發展的雛形。目前,交易所日均交易量達到3萬噸,累計年成交量已經超過全世界任何一個單一的傳統批發市場或期貨市場,成為全球塑料電子商務領域的重要交易平臺,在爭奪大宗工業原料定價權的國際競爭中,已經發出了來自中國的強勁聲音;交易所的交易價格信息通過數十個行業網站、日發量3萬條的短信、期發量5萬份的會員刊物和2萬份的會員周報等多種手段及時傳遞到全國數萬家現貨企業。交易所發布的“廣塑指數”的價格曲線,成為塑料行業企業觀察和判斷市場變化的重要風向標。
交易所的迅猛發展,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高度關注和支持。商務部、廣東省和廣州市的領導多次帶隊視察交易所的工作,認為交易所的發展模式完全符合我國大宗工業原料流通領域發展創新的方向,并以規模投入、規范運作和創新理念在流通行業樹立了典型。全國上百家大型工業企業和批發市場組成代表團考察、學習交易所的運營模式和經驗。在今年進行的廣東省十大流通市場評選中,廣東塑料交易所作為新型電子交易市場的代表位居前列。廣州市在重點建設的“塑料、鋼材、糧食、煤炭和石化”等五大大宗工業原料電子交易市場中,把廣東塑料交易所列為重點支持市場,成為廣州市大力發展流量經濟的排頭兵,并在今年兩會期間,作為“廣州市十五期間發展現代服務業代表性企業”在人民日報重點宣傳。
創新與規范發展并重,始終走在行業的前沿
廣東塑料交易所的成功,得益于一直走在全球塑料電子商務的最前沿,高度重視交易模式的創新、服務模式的創新,引導著大宗工業原料現貨電子交易市場發展的方向。一年中,交易所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意義的服務創新措施。其中,五個“全國第一”將在大宗工業原料電子交易市場的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2005年9月26日開業當日,全國第一個由交易所提供的免費交易價格短信服務便傳遍全國行業企業;
2005年11月,全國第一個塑料原料商品交易所指數“廣塑指數”正式頒布;
2006年5月,與中國氯堿網、廣東省塑料工業協會、深圳塑料協會等聯合舉辦的全國第一個行業巡回報告會拉開帷幕;
2006年7月,直接為全國各地批發市場客戶服務的全國第一家登陸站在順德樂從啟動;
2006年8月,在我國塑料行業中的第一家推出交易資金銀行托管模式,全面正式啟動網上銀行結算業務,為解決國內大宗工業原料電子交易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絕好的方案。
在不斷開拓創新的同時,廣東塑料交易所較好地解決了創新與規范發展的關系,初步實現了二者有機的結合。由于大宗工業原料現貨電子交易市場的發展歷程較短,原有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廣東塑料交易所按照商務部頒布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要求,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和完善交易模式、交易管理的經驗,定期向商務部、省市經貿委等監管部門匯報交易情況,研討做好交易和市場發展的工作措施辦法。在運營實踐中,交易所牢固堅持為塑料現貨行業企業服務的經營宗旨,以“行業電子購銷平臺”為發展目標,探索出了有別于傳統現貨貿易和期貨交易的發展模式,受到商務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國內貿易流通專家的一致好評。
展望未來,廣東塑料交易所將繼續完善現貨電子交易模式,提高現貨倉儲和物流配送能力。交易所已規劃建設占地20萬平方米、庫容30萬噸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和現貨倉儲設施,以強大的現貨倉儲物流配送能力推動和促進電子交易業務的發展。我們有理由認為,廣東塑料交易所必將在未來的發展歷程中,繼續譜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