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 中國能源節約之重
更新日期:2004-4-15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日前在“上海能源節約與可持續發展政策研討會”上,資深能源專家吳敬儒、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長周大地等業內著名人士認為,能源“三荒”無疑給發展中的中國敲響了警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近日說:“要把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
能源短缺挑戰中國
國家電網公司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用電達4800多億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16.4%。一季度除吉林、遼寧、黑龍江、新疆、海南電網外,其他省級電網一律拉閘限電,預計今年夏季用電高峰供電形勢比去年更加嚴峻。今年缺電最嚴重的將依然是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組成的華東電網,估計全年缺電將達到1700萬千瓦。今年全國預計缺電將高達3000萬千瓦左右,是近幾年電力缺口最大的一年。
大面積電荒再一次觸及國人的能源短缺之痛。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節能高層論壇會上,國家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陸延昌說,雖然近年來我國電力行業快速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占有的發電量水平還很低。資源和產量有限,消耗量卻在迅速增加。
1980年以來,我國能源總消耗量每年增長約5%,是世界平均增長率的近3倍。中國的能源儲量與未來幾十年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缺口。有專家測算出我國國內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紀初期將超過1億噸標準煤,2030年約為2.5億噸標準煤,到2050年約為4.6億噸標準煤。
更為關鍵的是,由于開采量已近極限,我國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幾乎全部要依靠進口。專家預計,2020年前后,我國石油進口量有可能超過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油品進口國。我國煤炭資源雖比較豐富,但探明程度很低。2000年可供建設新礦的尚未利用的經濟精查儲量僅203億噸,遠遠滿足不了煤礦建設的需要。另外尚未利用的經濟精查儲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遠離消費中心的中、西部地區,開發、運輸和利用的難度很大。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發出警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電力消費第二大國,我國主要能源和初級產品的供求格局已發生較大變化,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大。”
能源短缺和浪費并存
當前持續發生的能源“三荒”再次告誡我們,中國并不是一個能源富裕的國家,節能降耗至關重要。然而,各種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極為有限的能源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副部長馮飛介紹說,目前,我國單位產品能耗比發達國家高25%~90%。例如,我國火電廠供電煤耗為每千瓦時404克標準煤,國際先進水平為317克標準煤,高出27.4%。中國的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公斤標準煤能源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0.36美元,而日本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為1.86美元。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煤炭工業協會會長、工程院院士范維唐說:“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仍然很低,比以發達國家為主要成員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落后20年,相差10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強度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OECD國家平均值的3.8倍、日本的7.2倍。”他還舉例說,比如工業鍋爐,我們的平均能耗效率為60%,低于發達國家20個百分點。
從中國發電量增長率來看,中國電力供應短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供應不足,而是由于電力利用的粗放和浪費造成的。例如,中國絕大多數鋼鐵公司每噸鋼的耗電量遠高于美國、日本同行。即使是水電廠、火電廠等電力供應單位,其自身浪費的電能也很多,其中水力發電廠有10%的電力是被電廠內部消耗掉的。
建國50多年來,我國煤炭產量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但是,增長并不能掩蓋中國煤炭產業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多重問題: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企業市場占有率低;勞動生產率低,安全事故居高不下;采出率低,煤炭資源浪費嚴重;污染控制不力,煤炭的負外部性強。
作為非再生性能源,石油一直是我國短缺性戰略物資。我國石油資源僅占世界總量的3%,人均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可采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和55.4%,而我國目前33種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46%,能耗費用比美國高出將近1倍。因此,所謂“能源問題”,最重要的是石油問題。
新思維解能源難題
能源短缺是眼前之痛,也將是未來之患。
煤、電、油三種最基礎能源已經被拴在了一起,煤炭企業要求價格市場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電價市場化和電力體制改革也喊了多年,石油安全更是壓在政府心頭的一塊大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說,導致能源“三荒”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如一些地方盲目發展鋼鐵、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帶來的對能源效率的影響,業已引起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2003年12月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擬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和《產業結構調整目錄》在網上公開發布,明確指出這次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是要“支持推廣采用節能、降耗、節水、環保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產品,強制淘汰消耗高、污染大、質量差的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副部長馮飛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基本構想》的主筆人,對調整和優化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提出如下建議: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加速發展天然氣產業,依靠國內資源滿足國內市場對石油的基本需求,積極發展水電、核電和先進可再生能源,利用20年時間,初步形成結構多元的能源消費格局,使優質能源比例明顯提高。
提升節約資源境界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說:“必須承認,中國確實面臨十分嚴峻的能源挑戰。中國必須高度重視能源安全,盡快制訂能源發展戰略。”“未來20年,中國應實行‘節能優先、結構多元、環境友好’的可持續能源發展戰略。”“為確立節能的戰略地位,建議把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其理論依據是,節約能源已經被專家視為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盡管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已在能源利用上取得了“GDP翻兩番而能源消費僅翻一番”的“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可是能源專家認為,中國能源消耗仍然浪費嚴重,節能潛力巨大。以高耗能產業為例,由于高耗能行業增長過快,用電結構重型化使電力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力下降———2003年,鋼材、鋁、有色金屬等高耗能產品產量增速超過20%,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用電分別增長25.82%和24.52%。高能耗行業的快速增長導致GDP用電單耗上升,2003年頭三個季度達到1737千瓦時/萬元,同比增長6.55%,僅此一項就拉動用電增長7.1個百分點。
有資料顯示,中國電力消耗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節能節電意識的淡薄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和財產損失。電力能源的低效轉換,為節電產品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企業通過節電設備和節電技術的運用,可以節省電量10%以上。據測算,目前全國每年有3000億元人民幣的節電市場,且這個市場還會隨著年均10%的用電增長而不斷擴展。國外節能節電產業的發展已有幾十年歷史,而在這一領域,國內還鮮有企業涉足。權威機構預測,中國將在兩年內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節電市場中的最大買家。
為推動全社會節約用電,促進可持續發展,國家有關部門曾制訂《節約用電管理辦法》,鼓勵、支持先進節約用電技術的創新,公布先進節約用電技術的開發重點和方向,建立和完善節約用電技術服務體系,培育和規范節約用電技術市場。但僅此不夠,還需要進一步努力。一方面政府要鼓勵企業采用節能技術,另一方面也要在全社會倡導節能意識。節能觀念,不僅是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各個領域都應盡快樹立。惟其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我國資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