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堿企業為何對投資原料沒熱情?
更新日期:2006-9-15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我們往國內所有氯堿企業發了招商函,還在專業雜志刊登了招商引資啟事,但是我們卻連一個咨詢電話都沒接到!”山東省肥城市招商局專門負責巖鹽化工招商的副局長馮殿峰無奈地對記者說,同他們一樣,江蘇淮安、江西、陜西等擁有巖鹽資源的省市,在對巖鹽以發展鹽化工為主體進行綜合開發的招商引資中都遇到了類似的尷尬。 氯堿企業的主要原料是工業鹽,而工業鹽的生產來自兩個渠道,一是從海水中提取,二是地下巖鹽。也就是說,鹽化工的下游產品主要就是純堿和燒堿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眾多其他無機鹽產品。山東氯堿協會趙秘書長介紹說,從海水提取的鹵水中氯化鈉含量是10%,從地下巖鹽中提取的氯化鈉含量則很高,平均在85%以上,用海水加工的工業鹽生產30%的燒堿每噸原料成本345元,用地下巖鹽生產30%的燒堿則為305元,而且巖鹽中雜質含量少,不用濃縮。相比海水來說,用地下巖鹽加工工業鹽是具有原料成本優勢的。正因為如此,有巖鹽資源的地區的政府都把鹽化工的招商引資作為主要工作來抓。江西省還把其作為全省“十一五”十大重點工程之一,出臺優惠政策,派出專人去招商。但是,從去年到現在,在地下巖鹽資源所在地,國內氯堿企業去投資建設的一個也沒有,地下巖鹽開發仍停留在原材料開采和真空鹽制作這個起步階段。
“我們原以為自己擁有這么豐富的資源,氯堿企業來投資建廠的一定會很多。但招商工作都做了快一年了,他們為什么不來投資呢?”山東肥城市招商局一位參與招商的工作人員感到十分不解。
記者也帶著這個問題走訪了部分兩堿企業。
貴州遵義堿廠總工程師王順平告訴記者,他們不愿意去地下巖鹽資源所在地投資,主要是那些地方的電價高。他解釋說,兩堿生產蒸汽和電力消耗較大,電費就占到了生產總成本的60%。貴州的電0.4元/千瓦時,而地下巖鹽資源所在地四川的電力太緊張,另一個資源所在地山東的電價則接近0.6元/千瓦時。僅此一項,一個年產10萬噸的燒堿裝置一年就要多開支幾千萬元電費。
江蘇省淮安市的地下巖鹽儲量達2572億噸,居世界首位,中國三大純堿生產企業之一的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連云港堿廠投資3.1億元在淮安建設的400萬立方米/年原料鹵水基地,于2005年元月30日首站開始試供鹵,企業每年可減少購鹽制堿成本5000萬~6000萬元。如果企業在淮安直接建設裝置生產,制堿成本豈不更低?當記者提出這個問題時,該廠辦公室馮主任說,這要考慮綜合投資成本,比如運輸成本。氯堿行業的產品產量與原料運輸比例是1∶4,像我們這樣100萬噸/年的純堿企業,各種原料運輸量是400萬噸,現代物流是快進快出,連云港海運、陸運都便利,去外地特別西部地區建生產裝置,運輸成本將增加很大一塊,而且還不便捷。
山東濰坊亞星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到巖鹽資源所在地建廠,首先要買到巖礦的資源開采權才能開發,這也是一塊不小的開支。另外像蒸汽、電的配套設施都要建設,還要面臨異地管理的問題。由于巖鹽資源所在地都在農村,任何一家企業來投資,都要建設齊全的配套設施。如果當地政府建設好配套的設施,形成更強的優勢吸引企業來投資開發也不現實,這也成了讓資源所在地左右為難的一道難題。
據記者了解,盡管現在全國氯堿市場競爭激烈,但每年仍有新建裝置建設和投產。山東省燒堿生產規模已從2000年的26家生產企業、128萬噸/年生產能力擴大到2005年的35家生產企業、395萬噸/年,未來還將達到39家生產企業、505萬噸/年。20萬噸/年以上燒堿生產企業從2000年的5家增加到去年的6家。但是這些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都是靠從外地拉鹵水來解決原料問題的。
如此看來,巖鹽資源所在地僅靠擁有資源還不能吸引人們去投資開發。進而言之,當前的諸多市場因素使中國的地下巖鹽資源還不具備大規模開發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