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油價只漲不跌 為何與國際油價漲接軌跌"錯軌"
更新日期:2006-9-14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國際原油價格在7月14日創下每桶78.40美元的最高紀錄之后,就一路下跌。截至9月13日,紐約市場油價跌至每桶63.76美元,創下今年2月以來的新低,與7月14日相比,目前紐約市場油價已下跌了約18%。而且,下降勢頭不減。9月4日,福布斯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史蒂夫·福布斯甚至表示,世界原油價格從長遠來看會滑落到每桶30美元至35美元之間。
奇怪的是,在國際油價大跌的情況下,國內油價幾乎沒有什么反應,這與國際油價上漲時,國內油價緊隨其后連續上漲的表現大相徑庭。事實上,自2003年7月以來,只有在2005年5月,國家發改委下調了國內汽油零售中準價。而這僅有的一次下調價格,也因觸動了相關利益集體的利益而遭到諸多質疑。
可見,在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的背后,活躍著相關利益集體的身影,他們通過對價格決策者施加影響,使我國油價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出現了國際油價漲時接軌,下跌時“錯軌”的奇異現象,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與國際接軌的方式。
當然,有關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可以站出來說,國際油價還不穩定,還有很多變數,不妨再等一等、看一看。問題是,在國際油價上漲的時候為何不以這么好的耐心,等一等、看一看再調價?比如,機票燃油附加費在決定提高后不久,國際油價就開始下跌,如果真正有耐心再多等幾天,航油價格就不用上調了,燃油附加費自然也不用提高了。
在跟跌反應遲鈍的背后,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利益的因素,國際油價下跌,進口原油成本降低,相關利益集團就可以獲取更大的差價———這是實實在在地用時間換利潤,利潤當然都出在公眾身上。這暴露出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弊端。
2001年11月份起,我國施行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的市場價格。如果三地加權平均價格按月變動幅度超過8%,發改委就可能在三地加權平均價格的基礎上加運費后制定出國內成品油零售中準價,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以中準價為基礎,在上下8%的幅度內制定最終零售價格。
這一定價機制看起來好像是與國際市場接軌了,但由于中間隔著發改委(行政權力)和兩大石油巨頭(市場壟斷者),國際油價與國內油價的傳導是快慢不一的:兩大石油巨頭對國際油價上漲的敏感度要遠遠大于對國際油價下跌的敏感度,更何況它們還有足夠的能量去影響另一個重要的“導體”發改委。
從7月14日至今,正好兩個月時間,油價的下跌趨勢已非常明顯。并且,此次油價下跌有著相當多的因素支持。比如,9月5日,美國宣布在墨西哥灣發現了一個儲量可能高達150億桶的大油田,美國原油儲量可能將由此增加50%以上,被稱為百年一遇的重大利好;中東局勢已趨平穩……這一切都預示著,國際油價在短時間內很難再上漲,在這種情況下,理當盡快降低國內油價———至少也應該有所表示吧。
石油與許多行業密切相關,順勢降價,不僅有利于普通消費者,也有利于相關行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進經濟的整體發展,而不應因為照顧某些利益集團的“局部利益”而損害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