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45億元擴建珠海電廠?
更新日期:2004-3-31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據珠海市經濟貿易局副局長鄭衛東透露,李嘉誠參股的珠海電廠項目二期工程,其可行性報告目前已報國家發改委審批。
3月22日,珠海市經濟貿易局副局長鄭衛東對本報透露,李嘉誠將加大對珠海電廠的投資———按原來股份結構及二期工程投資總額計算,擴建投資額至少為45億元人民幣。
該項目原分兩期投入,總投資額將超過260億元人民幣,由李嘉城旗下上市公司長江基建(HK.1038)、粵電力(廣東省粵電集團有限公司)及珠海經濟特區電力開發集團(以下簡稱珠海電力)共同投資組建,長江基建和粵電力各占45%的股份,珠海電力占10%的股份,一期的1、2號機組投資額為106億元,已于2001年4月建成投產,3、4號機組在去年年底追加投資60億,目前在建過程中。
鄭表示,二期的可行性報告目前已經報國家發改委審批,估計很快就能通過。
3月初,長江基建主席李澤鉅曾公開表示,集團有意擴建內地珠海的電廠,但由于規劃仍在審核當中,故在正式批準后才能公布擴建規模。
3月25日,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倫柏林表示,由于這一項目還沒有完全審批下來,可能存在變數,所以目前無法詳細介紹,只是表示記者可以珠海經貿局介紹的情況為準。粵電力綜合部副部長陳紅霞、珠海電力辦公室主任李曉紅亦持相同觀點。
鄭衛東和李紅霞均認為,三家之所以投資該項目并在今年加大投資的原因除了看好電力行業的發展潛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緩解廣東電力的緊張狀況。
兩種方案
據珠海經濟發展局局長吳愛存介紹,在1992年實施該項目之前,長江基建、粵電力及珠海電廠就成立了合資公司———珠海電廠股份有限公司來操作這一項目,進行資本運作。
鄭衛東透露,該項目早在1992年已經開始實施,整體規劃總裝機容量為372萬千瓦,一期工程的總裝機容量為270萬千瓦,已經投入106億元,建了1、2號燃煤機組及3、4號機組的前期基本設施,由三菱集團總承包。1、2號機組已于2001年4月建成投產。
鄭坦言:“1、2號機組原計劃是在1997年或1998年建成投產,但由于政府出臺了西電東送的政策,導致電廠發展停滯,直到近兩年全國及廣東的電力能源緊張,甚至有時出現東電西送的情況,因此又加大了對電廠投資的力度。去年年底,經該項目董事會商討,決定再投入60個億元建3、4號燃煤機組,預計2004年投產。根據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規定,二期規劃的5、6、7、8、9號將改建燃氣機組,投入將超過100億元,如果和3、4號機組同時啟動,預計2006年10月建成投產。”
吳愛存說:“工程延期是由國家宏觀調控決定的,國務院規定西電東送,導致廣東很多電廠停滯,近幾年由于廣東電力需求增大,西電東送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廣東的需要,所以廣東擴建電廠是必然的趨勢。”
鄭衛東透露,目前有兩種規劃方案可供選擇,還沒有最后確定:一種是在啟動3、4號機組的同時,啟動二期工程,根據廣東省的電力需求,再做調整。第二種方案是希望能在2005年底或2006年初啟動二期工程。
說到三家的合作,鄭表示:“當時有幾家電力公司可供挑選,最終選擇李嘉誠的長江基建是因為該集團是港電最大的股東,具備相當的實力。”
長江基建在今年3月9日發表的公告中亦顯示:“香港電燈一直是集團的主要溢利貢獻來源,于2003年錄得溢利貢獻港幣22.81億元,占集團整體溢利貢獻的58%。”
鄭透露,為解決當時供電“卡脖子”和電源建設后勁不足、結構不合理問題,廣東省政府計劃重點建設一批大型骨干電源和輸變電項目,珠海電廠項目是廣東省電力系統統籌安排的項目之一,由于投資額度大,政府決定將粵電力加入其中,然后招商,吸引了李嘉誠的到來。珠海電力集團加入的原因是在珠海建電廠,很自然需要當地電廠的支持。
據李曉紅介紹,珠海電力集團組建于1985年7月,是珠海最大的地方性電力集團,為珠海國有獨資企業珠海功控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全民所有制企業,注冊資金80,823,479.20元人民幣。公司的主營業務是電力生產。
所以三家很自然地成為合作伙伴。
當記者問到二期工程的股比是否會有所變化時,鄭肯定地說:“不會,三方投資者的態度都是十分積極的,如果有一方要退出,其他兩家有收購優先權。”
鄭衛東補充,如果沒有特殊原因,該項目只會提前完成,不會延期。同時坦言由于資金投入多,電廠面臨設備、設計、人才等緊缺問題。
緩解廣東電力緊張狀況
業內專業人士認為,2003年底,廣東省用電負荷達2100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長27.3%,而西電東送能力為500萬千瓦,遠不能滿足需要。省內部分地區采取了拉閘限電及錯峰用電等措施緩解電力供應短缺矛盾,但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另外由于電價、過網費等問題未能達成共識,西電東送購售合同未能及時簽訂,西電送粵缺口仍然較大,廣東自行加大電力供應能力,刺激進口動力煤的大幅增長,導致煤供應緊張。
據海關統計,2003年廣東進口煤101.1萬噸,價值2700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長1倍和1.1倍。廣東進口煤主要來自越南和澳大利亞,分別進口46.7萬和46.2萬噸,合計占廣東進口量的92%。
由于廣東為不產煤省份,每年須從省外調撥和進口煤炭達6000萬噸彌補能源生產缺口,而全國煤炭行業近兩年正進行安全整頓,總體產量下降,使國內煤供應出現階段性、地區性趨緊的態勢,國內煤價不斷上升,使廣東轉而擴大優質低價煤的進口。
此外隨著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家電力公司的拆解和重組,使電煤購銷渠道和購銷方式悄然發生變化,同時電力入網方式的改革,加劇了電力企業之間的競爭,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成為電力企業的主要問題,部分能源消費企業選擇使用“價格性能比”較高的進口煤,也是廣東口岸進口煤急劇增長的原因之一。
業內人士認為,建以非燃煤為主的電廠也是緩解廣東煤、電力緊張的舉措之一。
中國目前中外合作開發風能資源規模最大的項目———南澳丹南風能有限公司風電場擴建已經開始實施,總投資2.1億元,裝機容量2.6萬千瓦,發電量全部由省電網收購,其上網電價不高于省電網銷售給汕頭市的平均電價。該電場建成投產后將新增風車33臺,總裝機容量達到5萬千瓦,預計年可發電1.25億千瓦時。
鄭衛東對記者表示:“建燃氣機組前期成本投入雖較燃煤機組高,但后期的發電效率卻高出許多。”
“擴建珠海電廠可以緩解粵西珠海、中山、江門的電力緊張狀況,也是出于對廣東省提出發展重工業的支持。因為重工業對能源的需求增大,GDP每增長1%。電力需求會增長0.8%至0.9%,所以電力必須跟上發展步伐。”鄭衛東表示,政府對這次增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業內人士分析,珠海電廠一、二期工程竣工后,總裝機容量為372萬千瓦起不到決定性作用,根據2003年廣東省用電2100萬千瓦計算,未來肯定會有所增長,所以只能說緩解廣東的部分地區電力緊張狀況。
業內認為,這一項目對李嘉誠來說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緩解了粵西電力緊張局面;為集團帶來良好收益。
其2004年3月9日發表的公告中明確表示:“內地能源項目獲穩定增長,為集團提供港幣4億7600萬的溢利貢獻,較去年增長14%,占整體溢利貢獻的12%,珠海電廠是集團在內地最大的能源基建項目,年內表現超越目標,總供電量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