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低效率刺激電荒蔓延
更新日期:2004-3-12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1990年至1998年,我國單位發電量所支持的GDP穩步增長。但從1998年開始,每單位發電量所支持的GDP卻呈現下降趨勢。
■世界銀行報告,2002年中國的投資率是42%,ICOR是5.25,這就是說,將國民收入的42%用于投資來維持8%的GDP增長率。而我們的鄰國印度只用20%的國民收入作為投資,就能保持接近于中國的增長率。
2003年,“電荒”一直困擾著中國電力工業,21個省電力短缺,拉閘限電。統計數據顯示,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8910億千瓦時,增長15.4%,是近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然而2003年的發電量也同樣驚人,2003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8億千瓦,同比增長7.8%;全國累計發電量19080億千瓦時,增長15.3%,增長速度世界矚目。
近年來電力需求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重工業用電量增長提速,其中尤以高耗能行業的用電增長為最快。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重工業用電增長率接近GDP增長率的兩倍。2003年重工業中的黑色、有色金屬工業用電同比增長分別達到21.57%和23.25%,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31%和7.88%。
隨著電力的高速發展,如何解決隨之而來的資源消耗、投資資金來源和環保壓力等一系列問題,是電力發展正面臨著的前所未有的挑戰。
效率差距
作為有著清潔、便于運輸和控制等優點的二次能源,電力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礎。因此,消耗單位電力所生產出的GDP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與能源利用水平。圖1列出了我國歷年來發電量所支持的GDP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1990年至1998年,我國單位發電量所支持的GDP穩步增長。但從1998年開始,每單位發電量所支持的GDP卻呈現下降趨勢。
1998年我國單位發電量所支持的GDP達到最大值,為8390萬美元/億千瓦時。亞洲金融危機后,出現了短暫的電力過剩。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各級政府加大了基礎投資的力度,拉動了相關行業的投資,國民經濟中重工業所占比例加大,也就是經濟重型化使能耗逐漸提高,單位發電量所支持的GDP開始逐步下降,2003年為7338萬美元/億千瓦時,每億千瓦時電量所生產的GDP比2002年下降350萬美元,比2000年下降550萬美元。
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很低,可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電力成本比國際水平高出許多。表1對比了2000年我國和美、日、英、法等部分發達國家的發電裝機和GDP水平。2000年年底,中國發電裝機總容量達3.19億千瓦,日本發電裝機總容量相當于中國的0.8倍,但是卻創造了4.41倍于中國的GDP,其單位發電裝機容量創造的GDP為中國的5.53倍。
我國單位發電量對GDP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水平的差距,意味著我國產業結構亟待進一步調整,需要提高經濟的增長質量。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電力工業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提高電力資源的使用效率,關注資源的利用效益。
中共十六大確定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要實現比200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經濟的增長必然帶來電力需求的增加,要滿足需求,電力必須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
根據單位發電量所支持的GDP測算電力增長,按2000年數據測算,到2020年底,我國大約需要有10億千瓦左右的發電裝機容量。如果按美國2000年數據測算,需要大約3億千瓦發電裝機容量;按日本2000年數據測算,需要大約1.8億千瓦;按德國2000年數據測算,需要2.4億千瓦左右;按英國2000年數據測算,需要2.1億千瓦裝機;按法國2000年數據測算,需要3.1億千瓦發電裝機容量。也就是說,取得同樣的經濟增長,我國需要3.3倍于美國、5.5倍于日本、4.2倍于德國、4.8倍于英國、3.2倍于法國的電力供應。盡管以上測算中忽視了各國經濟結構差異等因素的影響,難免過于簡單化,可是仍然能夠揭示出我國經濟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以上的差距說明,不論是從當前看,還是從長遠看,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增長的質量,必須把經濟結構的調整放在重要的位置,決不能讓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的問題隨著經濟增長的加快而進一步發展。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將目前的粗放型經濟轉化為高效型經濟。采取有力措施,運用市場經濟和法律手段,限制高耗能型、不利于環保而且產品附加值低的產業的發展,鼓勵節能型、環保型而且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的發展,要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換取國民經濟的最大發展。
提效三策
電力工業屬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建設周期長的特點。面對電力需求不斷增加的客觀要求,必須重視提高電力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社會綜合效益。
提高電力資源利用效率,首先要合理利用資源。電力工業的發展應堅持大力發展水電、優化發展火電、積極發展核電和新能源、加快電網發展和注重環境保護的方針。水電發展應注重調節性能好的水電站的開發,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火電發展應注重高參數、大容量機組的開發,以提高熱效率,降低損耗;核電和新能源開發應注重規模開發,以降低建設成本,提高競爭力;電網發展應注重跨區跨省送電線路和電網主網架的建設,以提高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
其次要改進電力規劃和項目審批體制。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加強規劃、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是保障國民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穩步發展的重要手段。政府應該將主要精力轉移到研究制定電力規劃上來,同時,制定關于環保、發電容量、投產時間以及基本定價的原則等,從規劃、環保評價、資質審查和引入競爭等方面引導電力發展,以避免無序建設和無序競爭。
第三要加速電力市場建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價格杠桿,實現有效率地配置資源,及時準確地調節供需平衡,并且給出合理的價格信號,引導投資和消費。在發電環節和售電環節同時實施靈活的電價,鼓勵發電企業多發高峰時段電力,用價格杠桿指導用戶優化用電行為。同時,由于電力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電力供應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為保障電力安全和電力市場秩序,發電環節有序競爭,輸配電網公平開放,用電環節合理安全用電,必須完善對電力行業的監管機制。完善電力監管機制,要建立健全電力監管法律法規,通過明確、嚴格的電力市場運行規則,規范電力市場運營,確保電力安全,維護公平競爭,依法加強對輸配電和非競爭性發電業務的監管,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促進電網的公平開放,保障電力工業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自《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