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環保 五色令牌重千鈞
更新日期:2006-4-14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公眾是環境污染的第一受害者,最近幾年,有關環境污染問題的集體上訪事件接連不斷,反映了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的密切關注。公眾如何參與對環境問題的社會監督,政府如何引導公眾社會監督,打一場針對環境污染的人民戰爭?
江蘇江陰嘗試將企業的環保狀況分為綠、藍、黃、紅、黑5個等級和浙江富陽完善有獎舉報,這都是監督環境污染的好思路。
“長江紙業上了‘黑名單’!”——由于屢次出現超標排污,長江紙業在企業環境行為審定中被評定為“黑色”企業。“黑色名單”在當地媒體上一公布,各家銀行立即亮起了“紅燈”:立即停止對長江紙業的各類貸款,并派出專人登門索要該公司欠下的3億多元的“舊賬”。因為長江紙業如果再戴“黑帽”而被責令關停,欠下的巨額銀行貸款很可能就會“打水漂”。
戴上“黑帽”吃過的種種“苦頭”,使長江紙業的決策者意識到,企業只有環境行為“連跳級”,才會為企業發展贏得廣闊的空間。經過幾年的努力,長江紙業的環境行為等級,今年可望實現四級跳,達到“綠色”企業的標準。
而這只是江陰市環境行為信息公開規范企業環保行為的一個例子。
“見黑色變”
對重點企業環境行為信息進行公開,是江蘇省江陰市推出的一項公眾監督、社會參與和環保強化管理的創新做法。從2002年起,江陰市首先對占全市污染負荷80%以上的100家重點企業開展環境行為信息公開,根據每個企業上年度達標排放等11個方面的環保實績進行審計,分別評定出綠、藍、黃、紅、黑色等級。到2005年,江陰市已把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范圍擴大到300家企業。向社會公開企業的“環保色”,是對企業環境行為的定期“診斷”,目的是通過社會的壓力,促使企業規范環境行為。
為達到排污企業“見黑色變”效果,江陰市不斷完善了信息公開化制度。江陰市規定,對評定為“綠色”的企業,優先參加江蘇省、無錫市的各類先進評選表彰,優先從省、市污染防治基金中拿到專項補助資金。2005年,江陰市政府對6家連續3年被評定為“綠色”的企業,進行了隆重的表彰、授牌及嘉獎。而被評定為“黑色”的企業,則列入當年限期治理名單,并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計,連續兩年評定為“黑色”的企業,將被市政府強令關停。
按“色”放貸
江陰市推出企業“環保色”規定后,引起了當地金融部門的極大關注。為了有效發揮信貸資金的調配作用,2005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江陰支行及時向全市各類銀行推出了《江陰市環境保護分類評定企業信貸政策指引》。
《指引》結合2005年300家企業“環保色”的分級評定,推出了信貸政策指引:對18家“綠色”企業,繼續大力支持,對信貸資金需求優先安排;對106家“藍色”企業,繼續支持,對合理的信貸資金需求妥善安排,鼓勵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和生產流程改造,以提高環保水平;對104家“黃色”企業則在現有信貸規模基礎上保持不變,若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良好,可適度安排新增信貸資金,但不得用于污染水平相同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對其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所需資金可優先安排;為督促“紅色”和“黑色”企業加大環保整改力度,盡早“變色”,信貸政策要求:對28家“紅色”企業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除環保方面的設備改造和技術更新外,不得新增信貸資金,并要求企業按照環保要求排出整改時間并付之行動,否則將逐步壓縮現有的信貸規模;對8家“黑色”企業一律禁止發放新增貸款,如企業在規定期限內不能達到環保規定,或者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行動,將壓縮直至收回原有貸款。
2005年,“綠色”企業的年末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了15.8億元,貸款余額增幅超過全市平均貸款18個百分點。“紅色”企業和“黑色”企業的貸款,均呈現出負增長的態勢,而且沒有一家銀行愿意給這些企業投放新的貸款。
棄“黑”奔“綠”
社會壓力、銀行“逼債”,讓“黑色”企業的日子非常難過。江陰市璜塘鎮有家印染公司,原來講好準備貸款2000萬元擴建生產項目,但是,企業戴上“黑帽”之后,擴建項目不僅遇到了諸多審批部門的“紅燈”,當地銀行也立即取消了貸款計劃。
周莊鎮有家化工企業,準備吸引8000萬美元的外資,新上3個精細化工項目。4輪艱苦談判后,外商得知這家企業環境行為是個“黑色”的,馬上意識到這個合作伙伴環境行為“糟得很”、“靠不住”,立即終止了合作。
華士鎮有家化工合資企業,外方老板得知企業環境行為定為“黑色”,執意要把外資股份抽走。
據了解,在“紅色”或“黑色”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后,企業的生產經營、投資信譽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黑色”企業在嘗到了環境行為公開的“苦頭”后,紛紛為摘掉“黑色”帽子而奮起。2004年被認定為“紅色”和“黑色”的56家企業中,用于償還環保方面“欠賬”的投資就達到6787萬元。據統計,江陰市每年評定為“黑色”和“紅色”等級的企業,提升轉化率都在70%以上,2004至2005年則達到8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