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環境部分摘登)
更新日期:2006-4-13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環境
改善生態與環境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大問題。我國環境污染嚴重,全國七大水系符合三類以上水質標準的不到40%,2/3的城市大氣質量劣于二級空氣質量標準;生態系統退化加劇,土壤侵蝕面積達350多萬平方公里,且年遞增1萬平方公里;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環境污染危害人民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全球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亟待提高我國參與全球環境變化合作能力。在要求整體環境狀況有所好轉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對環境科技創新提出重大戰略需求。
發展思路:
(1)引導和支撐循環經濟發展。大力開發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強化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利用與安全處置,加強發展循環經濟的共性技術研究。(2)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開展流域水環境和區域大氣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典型生態功能退化區綜合整治的技術集成與示范,開發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以及生態和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大幅度提高改善環境質量的科技支撐能力。(3)促進環保產業發展。重點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重大環保裝備及儀器設備,加大國產環保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環保裝備技術水平。(4)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加強全球環境公約履約對策與氣候變化科學不確定性及其影響研究,開發全球環境變化監測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提升應對環境變化及履約能力。
優先主題:
綜合治污與廢棄物循環利用
重點開發區域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技術,突破城市群大氣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開發非常規污染物控制技術,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示范模式。
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
重點開發巖溶地區、青藏高原、長江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農牧交錯帶和礦產開采區等典型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技術,草原退化與鼠害防治技術,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沿線和復雜礦區生態保護及恢復技術,建立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和持續改善的技術支持模式,構建生態系統功能綜合評估及技術評價體系。
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
重點開發海洋生態與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加強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技術研究,發展近海海域生態與環境保護、修復及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術,開發高精度海洋動態環境數值預報技術。
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
重點研究開發大尺度環境變化準確監測技術,主要行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技術,生物固碳技術及固碳工程技術,以及開展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臭氧層保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等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