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414億重金下注第三大原油生產基地—新疆
更新日期:2004-3-2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為了吸引他們到新疆安營扎寨,中石化在西部新區實行“誰勘探、誰發現、誰開發、誰受益”原則。也就是說,中石化總部把前期的勘探投入風險全部都背了,而后期的收益則分文不取。
已經成為全國第三大原油生產基地的新疆,正在成為中石油、中石化爭奪的另一個目標。尤其是隨著中石化的半路殺出,大漠深處、戈壁灘上,新一輪的石油勘探熱潮正在興起。
中石化的新計劃
新疆已經連續13年原油增長幅度位居全國第一。2003年,新疆原油產量突破了2000萬噸的大關,其中,中石化320萬噸左右,占中石化全年產量(3700多萬噸)的近1/10。嘗到甜頭的中石化開始在新疆投下重注,并且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個誘人的方案。
據《新疆經濟報》報道:今年初,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在一個會上宣布,計劃到2020年新疆西部新區(以下簡稱“新區”)———指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區(即“兩盆一廊”)———投入414億元,加快油氣勘探步伐。
在這個為期16年的勘探投資計劃中,新區勘探的重點,“十五”后期重點基本確定為準噶爾盆地中部區塊和塔里木盆地塔中區塊。
而在“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除準噶爾中部地區和塔中地區將繼續是主攻地區外,塔里木孔雀河地區、準噶爾準南地區和塔里木巴楚地區也是重點攻關地區,并希望在“十一五”期間獲得規模儲量。
到了“十二五”至“十三五”,除上述區塊獲得穩定規模儲量外,攻關重點則集中到準噶爾準北地區、塔里木阿北———順北地區以及外圍六盤山盆地和敦煌盆地。為此,中石化計劃在上述地區鉆井776口,獲得探明油氣當量16.5億噸。最終到2020年,在西部建成大型原油生產基地。
完成這項任務的,是中石化的一個特設機構———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以下簡稱“西指”)。
記者向西指一位負責人求證時,他承認有這樣一個規劃,但否認了上述的數字。
西指6支大軍
新疆是中石油的地盤。但中石油的一個懈怠,讓中石化有了可乘之機。
我國實行油氣資源登記制度,誰先登記誰就有權勘探開發。但為了防止產生光登記而不開發的“死塊”現象,國土資源部規定登記證實行三年一換制度。同時還有兩條“軍規”:一是登記的區塊要按面積交納礦產資源有償使用費,另外必須還要有一定的投入和作業工程量。
1990年代后期,中石油放棄了很多難度較大的油氣區塊的重新登記。利用這個空擋,中石化開始“跑馬圈地”,悄然把這些區塊拿到了手,并且在2000年專門成立了西部新區油氣勘探項目經理部。
登記的目的是為了開發,為了統籌協調新疆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工作,2001年12月21日,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成立。中石化高級副總裁牟書令親自擔任西指的黨工委書記、指揮。
中石化給西指的任務是“集中統一管理西部新區的勘探工作,負責西部勘探部署的決策、投資計劃和審定,優化勘探投入方向;組織西部勘探項目管理、生產運行及協調各參戰油氣田企業的關系;統一協調處理與地方的關系。”
中石化刻意給西指釀造出一種“背水一戰”的肅然。據西指項目管理處處長陳廂介紹,西指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是“臨時工”———借聘借調來的,“我們都是借調過來的,我的工資和關系都在原先的河南油田。西指給我們發放的只是東西部地區工資獎金的差補。”
所以,中石化在西指的人力投資成本很低。同時,西指實行甲乙方制度。“我們是一種甲方公司模式,負責油區的登記工作和勘探的投資,但我們沒有施工隊伍。”陳廂介紹,“作業發包給各大油田公司,這樣就解決人員問題”。
中石化也嚴格控制西指的花錢指標。“如果到2006年能夠完成預定的石油探明儲量,能夠拿到3個億的儲量,就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陳廂說,“可要是在這幾年,最好位置打的井卻見不到油田的話,后面的工作量就會減少,投入就會更嚴謹。”
中石化從東部地區的勝利、中原、河南、江蘇和江漢油田和中石化西北局一共調集了6支隊伍,約1萬多人奔赴新疆。
為了吸引他們到新疆安營扎寨,中石化在西部新區實行“誰勘探、誰發現、誰開發、誰受益”原則。也就是說,中石化總部把前期的勘探投入風險全部都背了,而后期的收益則分文不取。如塔中地區的中部1區塊的前期勘探、試油、試采,都是由西指投資,但目前的原油銷售收入,全歸江蘇油田。
同時,中石化2002年5月在新疆專門成立中石化勘探開發西部分院,這個機構的規模比西指還大。
這個研究機構的職責是專門配合駐疆的各油田公司進行勘探開發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指導。加強技術的攻關實力。“他們跟油田是一種互補的關系。油田研究區塊,研究院研究區帶。”西指黨群工作部副主任孫希利說。
目前,中石化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準葛爾盆地和河西走廊等三大勘探領域共登記了64個油氣勘探區塊,總面積達到20多萬平方公里。
“三年下來,搞的工作量很大。”陳廂說,“取得了三個出油點,北疆準葛爾盆地二個,南疆塔中的隆起帶一個。”
據西指常務副指揮蔡希源介紹,三個出油點前后發現在2002年8月、2003年2月和9月,“三大突破預示了三個油氣田的雛形。”
中石化今年給西指下的任務是探明儲量達到2000萬噸。
第一年西指的物探和鉆井的投資為7億多元,去年則翻了一番,達到15億元。西指計劃到2006年,爭取投入60億-70億元,可采儲量爭取找到2億噸。
兩路作戰
但中石化顯然不會只滿足于西指的這種速度。
中石化決心要在“十五”期間在西部地區形成1000萬噸的油氣產能。除了西指預期中的500萬噸產能外,還有另外一支隊伍來分擔其余的500萬噸的任務——中石化西北分公司以及中石化集團的西北局(二塊牌子一套人馬)。中石化西北局的前身是新星石油公司西北局。
新星石油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曾是中國第四大石油公司,其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地質礦產部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局。新星在新疆登記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優質油氣資源區塊,還在西安和塔里木的塔和地區擁有煉油廠。
1998年的第三次油改將石油市場分切為兩大區域。西部與北部屬中石油集團所有,東部與南部屬中石化集團所有。
但中石化在2001年全額收購了新星公司后將新星公司西北局進行了重組,將其一分為二:物探和鉆井等存續業務(即油田服務)劃入中石化集團西北局,而經營和投資職能則劃入上市公司中石化,成為中石化西北分公司。
“這樣等于中石化在新疆地區就有一個拓展上游業務的機會,能夠直接作業了。”中石化一位官員說。
2003年,中石化西北分公司開始大規模量產——原油產量達到300萬噸。而今年,中石化給其下達的任務是350萬噸。
同時,在2003年,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河油田的深處又發現了一個整裝的億噸級大油田。據知情人士介紹,西北分公司有望在塔河油田形成10億噸的儲量規模并在“十五”期間獲得5億噸的探明儲量。在塔河油田形成500萬噸的油氣產能。
西北分公司副總經理宗鐵介紹,現在西北公司的業務分布范圍為塔河油田、雅克拉—輪臺區帶和天山南區帶。
監管者與競爭者
中石化采取的是貼身打法———專鉆中石油的空隙。
為此,兩家的競爭開始升級。據中石化的一位官員介紹,先是雙方互相封鎖消息,相關的地質資料互不共享。“實際上這些資料都是國家投入的,但我們不能共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石化官員抱怨。
甚至在同一個油井,“你在這頭打井,他就在那邊開挖,互不相讓。兩家糾紛很多。”
但國內專家對此認為,此事有積極的一面,促進了當地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投資力度和技術進步。因為“10個監管者不如一個競爭者”。
中石油的變化就是一個例證。據新疆石油學會秘書長胡小凡介紹,“西指成立后,給中石油的壓力很重。但這個壓力是給北京的,他們要考慮地盤的問題”。
為此,中石油這二年給新疆地區企業的政策是“要什么給什么”。他舉例:“去年只是勘探上,中石油臨時就增加了10多億投資。只要有好的項目報上去,馬上就有投資下來。”
而在今年1月,中石油加強了在新疆的人才力量———來自克拉瑪依油田(即新疆石油公司)的負責人王宜林和塔里木油田的寥永遠分別晉升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和總經理助理。“他們升上去以后,對我們這里的長久發展有好處。”胡小凡說,“所以,最好中海油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