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央政府投資重點顯現
更新日期:2006-3-6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盡管有關“投資重點”的話題不只一次被列為眾多論壇的討論重點,但2月25日召開的“2006年中國產業投資高峰會”仍舊保持了近乎100%的上座率,這個話題熱度不減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起步年,社會各方無論對政府投資還是企業投資都會有一個良好的預期。政府投資的傾向性對相關社會投資必將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是投資者們愿意花上兩天的寶貴時間坐下來傾聽的動力。與聽眾們以往參加的類似論壇不同的是,通過與相關政府官員、研究人員的近距離接觸,他們所獲取的信息變得更為直接、準確、權威。
投資重點轉向
農民福利獲更多關注
今年政府投資重點從以城市建設為主向重視農村建設轉向,是沒有任何懸念的,各部門在制定發展規劃、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將會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引人關注的地方在于這是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結構的重大轉變。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初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日前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結業典禮上,溫家寶總理再次強調,“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今年,要做到國債和預算內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總量高于上年。”
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司長楊慶蔚在“2006年中國產業投資高峰會”上表示,2006年中央政府投資將進一步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傾斜,加快改善農村水、電、路、氣等方面生產生活條件。2006年中央政府投資將重點支持“兩基”攻堅農村寄宿制學校、職業教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農村衛生基礎設施等方面。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投資重點轉向是通過改革和發展給農民以更多的公平待遇,使他們享受到由公共財政提供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由此縮小城鄉在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的差距。從最初的增加糧食產量到之后的提高農民收入,再到現在對農民福利的關注,我們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在破解“三農”問題時關注重點的變化。
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央政府在未來5年將繼續加大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加農村“六小工程”的投資規模,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調整公路建設投資結構,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合理確定農村公路投資補助標準;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繼續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投資領域拓展
自主創新地位提升
自主創新是在未來5年將與新農村建設保持同樣談論熱度的話題。中央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必須著力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并專門組織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楊慶蔚在峰會上明確表示,2006年中央政府投資將繼續支持有關方面的建設。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告訴與會者,推動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是“十一五”時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要抓好的幾個著力點之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涉及國民經濟的多個領域和不同層次,必須選準突破口,在重點環節上實現突破,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這是針對我國產業發展中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過于依賴國外技術和裝備的問題提出的,也是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不敗而提出的。對此,朱之鑫指出,在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必須堅定不移地把立足點轉移到自主創新上來,即在某些關系國家安全的高技術領域和我國已有優勢的產業,大力推進原始創新;在已形成規模、國內外市場需求大的產業進行集成性自主創新,確立自己的品牌;在國內外差距大而又有可能引進和吸引外商投資的產業,要在引進基礎上加強消化吸收與再創新。
在發言中,朱之鑫提到,用先進適用的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也屬于自主創新的內容,要利用現有工業基礎提高現有工業的改造能力。要促進制造業從簡單加工裝配向研發與精加工、深加工升級,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的比重,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材料技術等領域,實施一批高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工程。要依托重點工程、強化政策支持、通過引進技術、聯合開發、聯合制造、自主研發等多種途徑,在發電裝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汽車船舶、環保設備等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努力振興裝備制造業。要用先進技術改造紡織、食品、輕工等傳統制造業,進一步提高傳統制造業的附加值和技術層次。
此次峰會傳出一個明確的信號:高載能產業比重今后將進一步降低,高載能、高污染產品的出口也將有所減少,這將使制造業的生產和貿易結構更加符合我國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另一個在今后幾年中政府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的事情是要按規模經濟和產業集聚原則調整產業布局,促進鋼鐵、煉油、乙烯、化纖、化肥、造紙等原材料工業向大型化和基地化方向發展,避免資源不合理地跨區域大規模調動,實現規模經濟。
投資政策延續
西部大開發仍受政府投資青睞
當然,加大新農村和自主創新方面的政府投資力度并不意味對以往重點領域投入的削弱。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強調,“十一五”期間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近年來,中央政府投資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加快西部等貧困落后地區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楊慶蔚為峰會的聽眾帶來的消息是2006年用于西部大開發的中央政府投資比例將盡量不會低于2005年水平;同時,對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等項目繼續給予支持。其次,未來5年中,國家投資支持西部地區的比重將不斷提高,同時還將支持包括東北在內的整個中西部的開發。增加對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司法等社會事業的投入,這些政府投入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破除資源瓶頸和治理生態惡化自然是今后5年的投資重點。楊慶蔚透露,近期國家將增加投入,著重解決東北三省煤礦礦區居民居住困難問題,今后對棚戶區改造項目和采煤沉陷區治理等問題也將格外受到政府關注。
所以,關注政府投資話題的讀者不妨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之鑫在本次峰會上對投資者的提醒記下來,“總的看,在產業投資領域,在座的各位可以更多地關注我國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我國產業結構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的趨勢,更多地關注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以及技術升級與產業結構升級互相促進的過程,使產業投資行為更加符合產業發展的方向,從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