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存在的三大問題
更新日期:2006-3-6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2005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煤、電、油、運緊張的狀況仍然存在,國際油價過高導致下游行業背載太多成本壓力,國內成品油價格倒掛,煉油企業已連續虧損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地制約著行業的發展。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專家分析,2005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運行中存在以下三大問題:
——國際油價上漲過快,供應風險加大。
由于原油價格大幅攀升,進口原油成本大幅增加,特別在我國現有的貿易形勢下(即現貨交易),油價的振蕩容易導致“買漲不買跌”的情況。同時,石油企業為滿足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原油和成品油必須保持一定的庫存,油價的振蕩加大了庫存的風險,一旦油價下跌,企業在庫存上將遭受嚴重損失。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專家認為可以采取下列應對措施:一是加強國內資源的勘探與開發,特別是周邊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二是對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提供優惠措施,鼓勵其加快發展,以緩解石油需求過快的壓力;三是加大“走出去”力度,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求油氣項目的合作;四是實施進口油氣多元化戰略,包括來源多元化、品種多元化、貿易方式多元化、貿易渠道多元化、運輸方式多元化;五是大力推行節約能源政策,從稅收等多方面鼓勵節能產業和節能機具等,同時扶持替代能源的開發;六是加快建立起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原油價格過高,成品油價格調整滯后,致使原油加工業效益下滑。
2005年,國際油價一直在高位爬升,大大增加了煉廠的生產成本,給石油加工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雖然國家幾次調整汽柴油零售中準價格,但仍然與國際價格有較大的差距。這樣,原油價格上漲的壓力基本落到石油加工企業身上,精煉石油行業自4月份開始,已經連續7個月虧損。專家建議適當提高成品油價格的調節頻率,以更好地反映市場形勢變化。
——個別行業仍然存在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現象。
2005年以來,幾乎在每一個有煤炭規模化生產的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在謀劃上馬“煤制油”項目,預計到2020年,我國“煤制油”能力將達到3600萬-3900萬噸,但根據目前“一哄而上”的發展速度,將遠遠突破這一預計。與此同時,不少地區、企業紛紛在中西部規劃興建聚氯乙烯生產基地,計劃在3-5年內將產能翻番,內蒙古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旗等地均提出打造50萬-100萬噸的聚氯乙烯生產基地。此外,外企也紛紛增加在我國的投資。如日本東曹集團、韓國LG公司等財團投資興建的項目分別在廣州、天津和寧波開工,設計產能30萬-35萬噸不等。但是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是,2005年我國聚氯乙烯市場低迷,開工率降低,價格也曾觸及到近幾年來的最低,產能的過度擴張勢必造成供應的急劇增長,使市場環境更加惡化。另外,電石、燒堿、純堿等行業新建、擴建項目也較多,而國內需求增長有限,能源、成本價格卻有上漲之勢,再加上企業之間的相互競價,勢必給市場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專家認為,企業切忌一哄而上地新建、擴建項目,即使上,也應以規模化、一體化以及對環境友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