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氯堿工業集約化發展促進質量提高
更新日期:2006-2-28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近年來,我國氯堿工業迅速發展,原有氯堿企業紛紛擴大了生產能力,一些新的企業也相繼投產,產能快速提升,氯堿工業呈現出加速向規模化、高技術含量方面發展的態勢。我國氯堿工業在產能迅速提升的同時,技術也獲得了長足發展,規模化裝置增多,裝置技術水平提高,我國氯堿工業呈規模化、高技術化發展態勢。
據全國氯堿工業信息統計,截至2005年7月,全國共有179家氯堿企業,其中2004年至2005年新增企業11家。目前全國燒堿生產能力達1414.6萬噸/年(其中離子膜法燒堿為629.2萬噸/年),企業平均生產規模7.9萬噸/年;80家PVC生產企業生產能力達800萬噸/年,平均生產規模10萬噸/年,預計到2007年PVC的生產能力達1300萬噸/年,產量達1200萬噸/年,已呈現出加速向規模化、高技術含量方面發展的態勢。
由于燒堿屬于基本化工原料,依靠大規模生產裝置,創造出規模效益已經成為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國內大型燒堿生產裝置正在逐漸增多。以燒堿生產能力達到或超過10萬噸/年的企業為例,2001年有24家,目前有55家,生產能力占全國總量的64.77%。大型氯堿裝置增多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電石法聚氯乙烯的快速發展,雖然電石法聚氯乙烯的生產存在電石渣處理難問題,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為電石法聚氯乙烯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加之我國西部地區有豐富的煤炭、石灰石資源,以及西部大開發政策的落實,為發展電石法聚氯乙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已有多個大型氯堿項目在西部建成投產或正在建設,這些大型氯堿項目的建設將加速我國氯堿行業向規模化發展。可是世界氯堿第一大國——美國在進行氯堿裝置整合后,僅有生產廠13家,裝置31套,其目前總生產能力在下降,集約經營度卻在提高。因此我國這種布局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
目前,國內石墨陽極隔膜法電解裝置基本淘汰,世界先進的離子膜法裝置正在增多。在當前環保要求嚴格、油價上漲、能源緊缺的情況下,發展離子膜燒堿已經成為氯堿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節能降耗、保護環境、增強市場競爭力的主要措施,絕大多數企業將離子膜法裝置作為擴建新建的首選,因此國內離子膜法燒堿的發展十分迅速。目前,離子膜法生產能力已達629.2萬噸/年,占國內燒堿總產量的44.48%。更可喜的是作為國家“863”計劃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500萬噸/年含氟離子交換樹脂和離子膜項目,已在山東東岳國際氟硅材料工業園動工建設,如果按計劃兩年內完成,將對國內氯堿行業產生重大影響,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的第三個能夠生產含氟離子交換膜的國家。國內氯堿工業離子膜法燒堿裝置所需的離子交換膜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將成為歷史,這無疑會促進我國離子膜法燒堿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