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十一五”煤炭產量自減億噸
更新日期:2006-2-16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內蒙古自治區日前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全區煤炭目標產量為4億噸。這一數據比此前相關文件中統一的“口徑”少了整整1億噸。內蒙古工業辦公室主任牙薩寧表示,調低規劃產量主要考慮煤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煤炭工業的科學發展,沒有必要不顧實際地單純追求產量第一,“質量冠軍比數量冠軍更具含金量”。
2005年初,內蒙古曾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全區煤炭產量達到5億噸,有望超過山西省成為全國第一產煤大區。這在當年出臺的《關于加快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政府文件中均有體現,并在2005年的自治區煤炭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得到明確。
事實上,作為全國煤炭儲量第二大省區和國家能源開發重點地區,近年來內蒙古一直在追求煤炭產量的快速增長和在全國的產量位次。2001年總產量0.89億噸,居第4位;2002年總產量1.15億噸,居第3位;2003年總產量1.5億噸,僅次于山西省。2005年總產量達到2.6億噸。
然而,單純的產量增加并不總是意味著經濟效益和工業水平的提高,反而可能導致社會、生態等一系列的發展難題。內蒙古煤炭工業局的相關分析顯示,目前內蒙古煤炭工業各種制約因素日漸凸顯,主要表現在“三低一滯后”:平均生產能力和產業集中度低,競爭能力弱;安全技術裝備水平低,鄉鎮煤礦事故頻發;煤炭資源回采率低,資源浪費驚人,生態后果嚴重;以產權為核心的國有煤企主輔分離改革滯后。
產量“誤區”使決策者猛醒。去年,內蒙古加大了煤炭資源整合及煤礦整頓力度,全區地方煤礦總量從年初的1310處減至目前的824處,另有300多處將在今年6月底前關閉。內蒙古同時規定,新建礦井的最低生產能力不得低于30萬噸。另外,內蒙古還要在“十一五”期間加緊建設若干個千萬噸、五千萬噸、億噸級的煤炭企業和生產基地,通過煤轉電、煤化工等途徑實現煤炭資源的就地轉化。屆時,內蒙古煤炭工業的技術水平、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得到大幅提高。
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有關人士認為,調低煤炭目標產量不僅僅意味著煤炭工業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更顯示了發展理念的可喜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