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千億元投資擔憂———從景氣周期看石化市場風險
更新日期:2006-2-5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景氣周期已經見頂
在去年底召開的石化市場分析會上,業內專家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對中國石化行業景氣周期來說,2004年11月是其高峰,2005年增速放緩,景氣周期維持到2006年中。
他們舉出的數據顯示了一個殘酷的遠景:以千億元計的石化項目投產后只能進一步壓低石化產品價格,更有甚者,消息人士稱,如果維持目前的油價,中石化的煉油、石化項目將出現虧損,加上油田,勉強打個平手。
中國石化咨詢公司高工高春雨專門研究了世界石化市場景氣周期的嬗變。他認為,近20年來出現了四次石化行業景氣周期:1978~1980,1988~1990,1994~1996和目前這次。分析前三次周期可以看出其共同點,就是景氣周期中價格和毛利上升,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增幅超過3%,石化產業開工率提高,乙烯裝置開工率超過90%,集中出現大規模大項目投資。
中石化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加祥認為,42美元是石化行業的保本價格,而國內買油價格已經在60美元左右,在60美元的價格下石化行業的利潤空間大幅度下降,2005年上半年化工行業的毛利一直在下降。
高春雨稱,進入2005年后,石化產品價格沒有隨著油價一路上漲,可以認為上漲是在一定范圍內,超過這個范圍就不會再漲,所以石化行業的毛利出現下降,而隨著2005年度賽科、揚巴、大慶和國際上一些大型項目的集中投產,產能集中釋放,石化裝置開工率下降。此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2005年8月下旬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研究機構認為美國GDP增長將從2005年的3.5%下降到2006年的2.8%,全球經濟增長則低于3%。這是石化景氣周期結束的先行指標。石化行業的景氣周期將在2006年下半年結束,2007年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也有石化行業專家分析認為,2004年11月景氣周期達到頂峰,此后景氣周期已經開始回調,2005年還能維持增長,價格高位運行,但是毛利已經下降,可以說高油價實際是延長了本輪周期,可以維持到2006年中,但是這種意外刺激,低谷期也會持續時間較長,折舊、庫存都需要消化,如果國際油價在去年底美國用油高峰突破80美元,景氣周期早在2005年就結束了。
石化產業鏈上下不接
中石化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加祥說:'從數據看供求仍然平衡,但是需求旺盛是短期的,石化擴產的超大項目集中在中國和中東,中東有先決條件,開采成本才每桶7~8美元,F在BP都已經賣了石化項目,專做上游。'
一位石化行業高工認為,中國石化行業現在面臨的大問題是上下無法對接。上游產業對外依存度已經相當大,每年進口原油超過1億噸,在高油價背景下,上游被控制;下游產能沿江沿海集中布局,但是煉油項目因為價格倒掛,煉得越多虧得越多,石化項目產能一旦集中釋放,國內必然飽和,高端產品還是要進口,低端出口又是貿易摩擦。
美國斯坦福研究院(SRI)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2005~2009年聚乙烯產能增加1940萬噸,中國將增加近800萬噸,中東增加近700萬噸,產能增長率超過5%,同期需求增長率為4.7%。
而高春雨認為,以前的石化周期顯示,一旦景氣周期結束,石化產品價格將大幅下降,同時在景氣周期中上馬的項目也往往開始釋放產能,進一步加劇了供求的不平衡,直到下一次景氣周期來臨消化掉庫存。周期的低谷將出現在2008年到2010年,但是因為高油價的因素,低谷的低點不會很低。
兩難之境如何化解
與國際巨頭不投資甚至賣出石化項目不同,中國沿海沿江的石化項目仍然在排隊。中國石化項目四面開花,其涉及資金量將以千億計算。
分析人士認為,石化項目沿江沿海布局,是為了解決運輸和戰略儲備問題,西部投資則是為了解決西氣東輸和中亞石油戰略安全問題,但是在中國石化產業上下游沒有有效銜接前,煉油、石化項目只能面臨兩難:要么產能不能發揮,上游無法獲得足夠原油,要么下游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嚴重。
如果'十一五'期間這些煉油項目完全獲批投產,新增煉油能力合計將不少于8000萬噸,石化項目新增產能將不少于800萬噸,而目前中國進口原油才超過1億噸,上游來源的缺口如何解決?同樣,在景氣周期將過而低谷又相對漫長的時期,這數千億元資金又將如何終局?這不得不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