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又遇貿易寒流 中國紡織業面臨調整難關
更新日期:2006-1-23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1月17日,記者從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獲悉,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規范治理貿易秩序是紡織業重要課題。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間,中國紡織服裝業將進入調整時期。
商會認為,2005年,影響了世界紡織服裝貿易長達40年之久的配額體制宣告結束,在享受紡織品一體化所帶來的權益和機遇的同時,中國紡織服裝業也遭遇了空前的貿易寒流,但中國紡織品出口仍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5年1至11月,全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總額為1203.5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占全國貨物貿易的9.4%。實現順差892.9億美元,增長25.5%,是全國貨物貿易總順差的98.3%。
但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的利潤卻沒有同步增長,甚至出現下降。
美歐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對華設限范圍之廣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原材料、勞動力、能源等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使許多企業難以為繼。
報道說,從長遠看,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并沒有解決中國紡織品貿易面臨的國際環境深層次的利益矛盾,中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競爭將更加激烈,貿易爭端將更加頻繁和復雜;國內經濟因素和產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將對中國紡織品貿易帶來諸多影響。
貿易保護主義呈現多樣性
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的簽署在短期內為中國的紡織品貿易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貿易環境,但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并不會就此完全風平浪靜,尤其是美國將繼續通過紡織品問題迫使中國在開放服務貿易、保護知識產權和人民幣升值等方面做出讓步。發達國家和地區針對中國紡織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呈現多樣性,如區域優惠安排、反傾銷、社會責任標準、技術貿易壁壘等。
報道稱,發展中國家將越來越頻繁地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與配額時代不同,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由過去的共同利益方變為利益沖突方,今后,發展中國家將越來越頻繁地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
處理與發展中國家的競爭關系較之處理與發達國家的關系,或許將更為復雜。化解貿易爭端,實現合作共贏既是我國處理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主基調,也是面臨的重大課題。
此外,在“十一五”中后期,即2008年后,雖然中國入世承諾的“242”段紡織品特保 對中國紡織服裝的制約到此終結,但中國又將面臨第16條特保條款和第15條反傾銷調查的非市場經濟地位的沖擊。對此,須提前做好應對工作。
貿易秩序亟待規范
中國紡織服裝業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水平落后,缺乏核心競爭優勢。在纖維、織造、染整和設計等方面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弱,高附加值產品少,新產品產值比重低。出口結構不合理、缺乏品牌,缺乏核心競爭優勢,將成為制約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重要因素。
報道也指出,中國紡織行業目前存在盲目擴張、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入世后,出于對配額取消的良好預期,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呈較快增長勢頭,2002年紡織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07%,2003年增長66.7%2004年增長30.2%,導致產能嚴重過剩。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出口持續高速增長,但產業結構的矛盾也日顯突出,有數量、缺效益,有規模、缺品牌,有技術、缺創新,有一定的市場多元化、缺產地多元化。紡織服裝出口以量取勝、以低價取勝成為引發貿易沖突的重要原因。
紡織行業經營秩序缺乏規范。從2001年到2005年11月,中國經營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家數從21099家增加了44684家。企業數量的急劇增加,以及缺乏相應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導致出口經營秩序較為混亂。這一現象突出地表現在2005年配額取消后,對美歐的搶出口,致使大量的貨物滯留美歐港口。惡性競爭還導致出口價格的大幅下滑,為貿易保護主義者提供了口實,招致更強烈的貿易保護。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規范治理貿易秩序是個重要課題。
文章稱,人民幣升值、電力短缺、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加大了運行成本,市場將出現新一輪企業重組浪潮。可以預計,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間,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的調整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