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業面臨產能過剩 中央會議為其拉響預警
更新日期:2005-12-13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11月2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的前一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明年農業和農村工作,部署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工作。在此之后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推動部分產能過剩行業進行結構調整。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中央對產能過剩問題連續釋放多個鮮明信號,顯然并非小題大做。有關專家分析指出,這意味著治理產能過剩將成為整個“十一五”期間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之一。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化肥行業已經面臨“產能過剩”,雖然近期的中央會議并沒有“點名”,但許多業內人士認為,中央會議已經為化肥產業拉響了預警。
產能過剩引爆結構調整
雖然“結構調整”的字眼在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已經屢見不鮮,但細心體會,今年會議對這一問題的表述呈現出“不同尋常”的味道。
在11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匯報指出,中國部分行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產能過剩問題集中釋放,供大于求的矛盾開始顯現,電力、煤炭、紡織行業亦存在潛在產能過剩。鋼鐵、水泥、有色等部分行業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的問題日漸突出,不良后果逐步表現:產品價格下跌,庫存上升,企業利潤增幅下降,虧損增加。受產能過剩集中釋放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雙重擠壓,目前我國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上升57.6%。
在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總理強調,推動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是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因勢利導,區別對待,合理利用,控制增能,扶優汰劣,優化結構”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穩妥地解決存在的問題。一是嚴格執行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認真落實已經實施的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并加強檢查,尚未制定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的要抓緊制定。二是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根據新的情況,制定嚴格的技術、能耗、質量、環保、規模、安全等標準,提高市場準入門檻。繼續清理整頓在建和擬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三是支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按照市場原則,推動企業并購、重組、聯合,發展規模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四是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依法關閉那些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五是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力度。著力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改善品種,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加強綜合利用、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六是通過調整投資結構、擴大消費需求等措施,盡可能多地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七是加快推進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導致盲目投資、產能過度擴張的深層次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從經濟發展的全局把脈明年政策,產能過剩引爆的結構調整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嚴峻現實。
化肥行業應當未雨綢繆
“專家沒有開處方,并非說明你的身體完全健康。”一位業內人士如此比喻化肥行業。的確,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上,中央會議并沒有對化肥產業“直接點名”,但作為事關“三農”的重要行業,針對當前的實際產需狀況,化肥行業應當自覺自醒,未雨綢繆。
根據農業部門關于化肥施用量的統計,2004年農用尿素施用量只有2900萬噸(實物量,未考慮復合肥中的氮元素),同期工業用尿素大概也在500萬噸左右,而同期我國尿素產量為4200萬噸。目前,我國尿素的生產能力大概在4500萬噸左右,而近兩年由于化肥行業處于景氣階段,行業內投資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05新增產能估計在300萬噸左右,2005年至2010年,新增尿素生產能力大概在1200萬噸,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業界共識。在2004年4200萬噸的產量中,三大集團所占比重不到20%,其他大中型企業所占比重47%,小尿素企業所占比重為34%之多。很多小企業技術落后,能耗嚴重,依靠國家的優惠政策以及過去兩年難得的牛市而取得較好的業績,但長期看這些企業并不具備發展優勢并影響整個我國化肥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近10年來,我國磷肥工業突飛猛進,其中生產磷酸二銨、磷酸一銨、氮磷鉀三元肥、硝酸磷肥、重鈣等高濃度磷復肥的企業有100余家,今年的生產實物能力已達到1300萬噸,提前3年完成“十五”發展計劃,基本滿足國內需求。但由于目前磷肥市場看好,加上受利益的驅動,磷肥行業投資過熱的現象較為突出。特別是2004年以來,我國磷肥行業投資增速繼續加大,發展速度大大超過20%,而明后兩年即將建設的磷肥企業,使我國的高濃度復合磷肥產量達到1500多萬噸,成為世界磷肥第一生產大國,遠遠超過國內實際需求。因此,從2006年起我國磷肥市場很可能出現嚴重的供過于求現象。對此,業內人士大聲疾呼,目前必須高度警惕磷肥行業投資過熱的現象,防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以免我國磷肥工業因增長過快而導致的惡性競爭。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永志指出,2005年我國磷肥產業產能過剩已經顯現,宏觀調控迫在眉睫。他建議,我國主要產磷省今后新建和擴能改造一定要做好科學論證,對發展規模、總量要嚴加控制,沒有資源優勢的地區不再布新點,對現有企業加大技術改造以調整產品結構,從而實現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有報告顯示:我國化肥產量已經雄踞世界第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看到這些“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們還是應該少一些激動,多一些清醒。雖然目前化肥產量已經很高,但是我們化肥產業中的技術水平、產品結構還存在許多問題,以“產能過剩”為代表的種種市場矛盾日趨明顯。
歲末年終,全國各地化肥新產能、新項目此起彼伏、你追我趕,在這一浪高過一浪的開工、剪彩的熱潮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站在一個行業的高度關注過未來,又有多少人曾經做過冷靜而又負責的思考。
近年來,國家對化肥產業已經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鼓勵中國民族化肥產業發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但是,我國化肥產業的現狀已經表明,在行業發展的同時一定要牢記“平穩”、“持續”、“和諧”等事關國民經濟大局的關鍵詞。中國化肥工業需要發展,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