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空銅受國際基金擠倉 國儲困境猶斗結局難料
更新日期:2005-12-12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國家物資儲備調節(jié)中心通過增加市場供給打壓銅價的愿望似乎正在落空。12月8日,滬銅倫銅再創(chuàng)新高。倫敦金融交易所(LME)三個月期銅7日在基金買盤推動下升至新高,終盤收報每噸4452美元,大幅上漲78美元。
受隔夜LME三個月期銅再創(chuàng)新高影響,8日上海期銅高開高走,全線上漲。其中主力合約602以39240元報收,上漲740元,盤中創(chuàng)下39350元歷史新高;現貨合約512收至39760元,上漲620元。
在銅價創(chuàng)出新高的前一天,國儲中心第四次拋銅以85%的流拍而告終。流拍的主要原因是起拍價過高。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是,這次國儲中心并沒有公布第五次拍賣的時間和數量。
動態(tài) 銅流拍泄露國儲底牌
7日,國儲中心第四次銅拍賣如約進行。大約近40家企業(yè)參與此次拍賣。記者在現場看到,由于本次拍賣只針對生產型企業(yè),相比前三次熱鬧的場面,參與的企業(yè)數量明顯減少。起拍價最低38300元/噸,最高成交價39050元/噸,總成交量僅3700噸左右,近85%的銅流拍。對比前三次,這次國儲拋銅,成交量最少,相反起拍價和成交價都是最高的。“這個價格對一些生產型企業(yè)來說,太高了。”一位參與拍賣的企業(yè)代表稱。
與此同時,隨著12月21日LME三月銅最后交割日的臨近,撲朔的國儲銅真相輪廓也開始變得清晰起來。國儲的底牌似乎被多方掌握了。在4次連續(xù)拋銅的過程中,從首次遠低于國內價格的起拍價,到7日接近市場價格,一系列微妙的變化都在顯示,國儲中心陷入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銅價現在持續(xù)走高,這是國儲中心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國儲中心的確和期貨投機無法脫盡干系。一位接近國儲局高層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一次國儲中心之所以在國內和國外市場均選擇做空,根本原因是“想掙錢”。個中原因就是國儲中心已經知道國儲局準備計劃釋放很多庫存。而這也可視為國儲中心做空的底牌。
真相 劉其兵和他的老鼠倉
然而,讓國儲中心沒想到的是該中心進出口部主任劉其兵和他背后巨大的老鼠倉。“應該在1∶1至1∶1.5之間,也就是說20噸國儲空頭的話,老鼠倉應該有30萬至40萬噸。不然基金不會費這么大力氣擠倉。”知情人士說,當聽說國儲拋銅的計劃后,劉其兵開始趁早建倉。可以判斷,在幾個月前,劉其兵建立空單之際,其心里的一張底牌就是,國際基金多頭不知道中國準備計劃幾個月后拋售10萬至20萬噸銅。
事實上,整個事件中國儲中心犯了期貨投資的大忌,即下單人和資金調撥人是劉其兵一個人。這種情況在全世界期貨業(yè)都最忌諱。而國儲銅事件其實也是因為這種核對而開始暴露。10月中旬,國儲中心收到了某境外期貨經紀公司的核對單,這樣才得知原來中心賬戶上已幾乎沒錢。于是,中心立即想調回原來在市場獲利留下的幾億美元資金時,這筆巨款已經沒了蹤影。
“這充分暴露了相關部門內部管理的混亂。”業(yè)內人士表示,對于一般大型企業(yè),不僅是下單人和資金調撥人不能是同一人,連結算、財務、交易體系控制人員都是分開的。通常,完備的授權體系,分別由財務體系、交易體系和結算體系三部分組成。三個體系的權限人,應該有不同的授權時限,主管部門會定期授權,便于適時審視授權的必要性和額度。但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只重視權限的范圍,而不重視時限,“中心就輸在這兒了,而這是參與期貨市場風險控制最基本的規(guī)則。”
補救 拋空受到基金的擠倉
人算不如天算。國儲中心的這次拋空,卻受到了國際基金的擠倉。據可靠人士透露,國儲銅事件目前已經引起了相關部委領導的高度重視,開始調查了解有關情況。
“現在在給有關領導解釋匯報時稱并沒有虧很多錢。”現在國儲中心向上級的解釋是,中心不像市場傳聞那樣因為投機虧錢。國儲方面解釋的理由是,國儲中心在國際市場均價每噸2200美元的時候購進了15萬至20萬噸銅。沒想到,隨后國際市場漲到每噸3400至3500美元左右,之后銅價格又下跌。于是,他們認為在這么高的價位,幾十萬噸銅必須進行保值。但當時上海市場20萬噸銅拋不進去,只能在倫敦拋,于是就在倫敦市場做了20萬噸銅的拋空。
彼時,國儲中心的如意算盤是,如果均價維持在3200美元一噸,等于2200美元買進,3200美元拋出,一進一出,每噸可賺1000美元。但是沒想到價格一漲,國儲中心在倫敦作為大空頭給多頭基金擠住了。于是,沒有辦法,只能繼續(xù)持空。此外,國儲方面曾經試圖申請過出口銅用于交割,但沒有得到上級批準,加上此時業(yè)內對國儲投機的意見已經巨大,國儲中心只能在國內賣貨,然后平掉倫敦空頭。
據悉,國儲中心現在是這樣計算這筆“不虧”的買賣。倫敦市場2200美元買的,現在上海市場價格38000元左右賣掉,即相對于倫敦是3700美元賣掉,這樣算下來,等于一噸賺了1500美元。中心在倫敦空頭建倉位置是3200美元,現在如果平倉,算在3400美元均價,然后再虧掉300美元升水,等于是3700美元平倉。“在倫敦是虧了1500美元,在上海市場賺了1500美元,兩頭一算賬,沒有虧什么錢。”
反思 不能找個替罪羊作罷
“國家怎樣處理,很難預料。”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國儲中心內部賬目顯示
沒有虧錢。但即便賬面沒有虧損,面對承擔國家戰(zhàn)略物資儲備調節(jié)的中心來說,依然難辭其咎,“這么多從國家批到的資金,整個沒有賺到錢。等于浪費了機會成本,現在還導致資源進不來。”某期貨公司人士認為,現在,國儲銅事件導致了國內和境外正常的貿易流受到很大影響。而萬一價格居高不下的話,中國還要在市場上重新購買,現在好不容易壓低了一些價格,但是和國際價格還是很有距離,這樣是不是以后會補漲。從國儲本身來說,賣掉這些戰(zhàn)略儲備的銅,那何時買回,也是關注的問題。
整個事件中,之所以給市場造成很多迷霧,主要是在三個問題上:一是國儲中心確實有接受國儲局的(出庫)任務,但都只限于國內的行為。由于國儲局和儲備中心的歷史淵源,中心勢必會放大其影響。
第二,在國內,國儲局因為輪庫(賣掉舊庫存,補充新庫存),向來通過國儲中心在市場拋銅。而國儲中心就利用了與國儲局的關系,獲取信息,進而又授權在國際上做多。而這種便利曾經也讓國儲中心在國際期貨市場上賺足了金錢。國儲中心也就開始萌發(fā)投機心理,導致了后來的做空。
第三,正是由于以上關系,劉其兵一直在市場上以代表國儲局自居,進而動用國儲中心一定的可操作額度。據接近劉其兵的人士透露,光是劉這兩年通過在期銅上的投機,就給自己的小金庫增加了不下3億美元的收益。
“這件事總體來說,暴露了很多問題。”相關人士認為,如果國儲銅事件能夠引發(fā)一系列的改變,帶來好的監(jiān)管,對參與國際期貨市場的人員、內部風險監(jiān)控、包括交割等等都會有個深刻的認識,也算有益。“就怕最后糊里糊涂的找個替罪羊就此作罷。”
新聞鏈接
五礦和江西銅業(yè)成殃池之魚
12月9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月期銅合約繼續(xù)走高,國儲局在與國際投機基金的較量中繼續(xù)失去先手。12月7日,國儲局意圖再拋售2萬噸銅但遭到市場反對,拍賣流標竟高達80%以上。銅價在日復一日的上升,投機基金不僅逐漸收緊勒在劉其兵等空頭投機者脖子上的繩索,而且越來越多的從那些進行套期保值的加工冶煉商手中獲得利潤。
例如國有五礦集團旗下的五礦有色今年在倫敦也交易了相當規(guī)模的期銅,產生了2億以上的虧損。五礦集團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此類虧損是因為五礦在進口銅精礦的同時在倫敦開設了相應規(guī)模的空頭倉位,套期對沖,鎖定利潤,保證加工冶煉費的收入。但是,期銅之戰(zhàn)空頭不利,五礦集團已產生虧損。只不過,套期保值引起的虧損并不嚴重。
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江西銅業(yè)上半年年報顯示,江西銅業(yè)在倫敦期銅市場上虧損已近2.5億。江西銅業(yè)40萬噸銅年產量中只有15萬噸是自有銅礦石加工,其余銅礦石都需要進口。這些進口原料加工的精銅基本上都在倫敦進行了套期保值。
按照江西銅業(yè)半年報公布的數字測算,目前每噸期銅的損失為3000元,如果中國有100萬噸精銅需要在倫敦進行套期保值交易,那么投機基金就割去了30億的利潤。
盡管此次投機基金逼倉中國,并非瞄準這些套期保值的加工商,但是這些加工商被殃及卻是不爭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套保加工商跟劉其兵一樣,紛紛將倉位都開設在倫敦金屬交易所,使得中國企業(yè)持有大量空頭合約的信息暴露在國際投機基金眼下,是造成被集體逼倉的直接原因。
上海期貨交易所(簡稱“上期所”)也有期銅合約交易,為什么中國企業(yè)的套保,甚至投機都要到倫敦進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金屬期貨交易規(guī)模太小了。以期銅為例,上期所全部持倉25萬噸,而LME持倉500萬噸。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監(jiān)管機構對于期貨市場的嚴厲管制造成了整個市場的不活躍,而投機套利正是一個市場回歸均衡價格的關鍵,也是市場活躍性的必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