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俄羅斯合作開礦 不改變中日煤炭貿易格局
更新日期:2005-11-25 編輯:氯堿網 |
在線收藏 |
|
據了解,近10年來,中國對日本出口煤炭增幅很快。從1992年的650萬噸,增加到2001年的2565萬噸。2004年上半年,因價格問題中日煤炭長期貿易談判延宕。許多日本用戶不得不以高價從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現貨市場緊急采購,導致部分企業開始考慮選擇新的煤炭長期供應市場。
中日煤炭貿易會發生什么變化?日俄合作開礦到底會給中國煤炭出口和中國煤企帶來什么影響?
中國有能力保證出口
中煤集團一位多年從事煤炭進出口的專家認為,雖然近年來國內煤炭需求增加,但并非緊缺。中國煤炭產量可以支撐出口,今后兩年出口煤炭量將可能保持在5000萬~7000萬噸之間。據了解,中日兩國簽署原油長期貿易協議時,中國的原油供大于求,每年出口石油約占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但隨著中國自身對原油需求的增長,自1993年開始,中國成為成品油凈進口國,1996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與出口石油不同,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產量位居全球第一。雖然2004年國內一些地方出現"煤荒"現象,但煤炭產能仍達到19.56億噸,煤炭出口超過8000萬噸。今年前9個月,全國原煤產量達14.3億噸,國內煤炭供需基本保持平衡。在中國煤炭出口中,動力煤占絕大多數。由于今年以來,國際動力煤、煉焦煤需求不旺,價格偏低,導致前9個月出口煤下滑。1~9月全國煤炭出口累計完成5417.0萬噸,同比減少了110..2萬噸。
中國煤對日本企業有吸引力
中日煤炭貿易終止的可能性不大。雖然中日長期貿易協議目前出現一些問題,但中日兩國企業并不希望中日煤炭貿易終止。在今年4月的中國國際煤炭大會上,日本北陸電力公司燃料采購部的水上先生透露,從中國進口的動力煤占日本電力工業所需的11%,"中國煤炭的供應能力、價格、質量在全球是有競爭力的,中國和日本應該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國能源網總監韓曉平也認為,"中國對日本煤炭出口仍將繼續,日本用戶的一些設備適應了中國的煤炭品種,它們的需求也難以改變。"對中國煤炭企業來說,日本是我國煤炭出口的第一大市場。以2004年為例,在中國出口的8567萬噸煤炭中,有2500多萬噸出口到日本。在4家煤炭出口公司中,執行中日長期貿易協定只由中煤能源擔當。
中國煤對日本企業有較強的吸引力。日本動力煤最大進口來源國是澳大利亞,中國排在第二位。由于運費占煤炭貿易價格的比例相當大,中國對日本煤炭出口有航距短、運價低的突出優勢。因此,日本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去年底以來,中日雙方企業開始尋找新的合作方式,比如參股開發煤礦。2004年底,日本伊藤忠商事決定向黑龍江省龍煤礦業集團投資。這是日本企業首次投資中國的大型煤炭生產企業。2005年5月,3000噸原煤從黑龍江省綏芬河鐵路口岸出口日本,拉開了2005年黑龍江省煤炭經"陸海聯運大通道"出口日本的序幕。據了解,中國煤炭工業進出口集團黑龍江有限公司今年全年簽約出口日本原煤120萬噸,將全部由綏芬河口岸出境,經鐵路運抵俄羅斯納霍德卡港再裝船運往日本。
運力瓶頸嚴重制約日俄貿易
日本投資俄羅斯煤礦是其多元化戰略的重要一環,且其主要青睞俄羅斯的焦煤。據了解,日本企業在俄羅斯曾有投資原油和天然氣項目的先例,但投資煤礦還是第一次。統計數字顯示,俄羅斯煤炭探明可采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2%,居世界第三位。其煤炭品種比較齊全,其中日本鋼鐵業需求較大的煉焦煤不僅儲量大,而且品種齊全。俄羅斯主要的煉焦煤產地有庫茲巴斯、伯朝拉、南雅庫特和伊爾庫茨克火煤田。目前,日本關注的主要是位于亞庫特東南的埃利金斯基煤田,所有日本大型鋼鐵公司都希望購買埃利金斯基煤田的煤炭。